顺风文档网 >调查报告

事业单位的调研报告8篇

为了更好地为企业、社会服务,我们需要学会做好调研,写好有关调研报告,关于调研报告,每个人务必要依据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可以执行的调研计划,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事业单位的调研报告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事业单位的调研报告8篇

事业单位的调研报告篇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三个阶段和内部控制、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目前,我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弱化,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如何加强财务管理,规范经费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效益,是全区上下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管理课题。近期,我们开展了一次调查,发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力求寻找一些突破,以规范管理,促进财政工作水平不断上升。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业务能力有待加强

在与财务人员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明显偏低:

一是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操守,违规操作。

二是学历偏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中,第一学历为财会类院校毕业的人数非常少,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将不具备财务能力人员安排在会计岗位,有些会计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未经培训,无证上岗。

三是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偏低,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核算内容及会计科目的应用并不熟悉,存在一些不规范操作,有的单位领导根据自己的意志随意变更会计人员,导致财会队伍人心不稳、素质不高。

四是会计人员职责不明,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兼职,会计人员可能是打字员,也可能是档案管理员,或是其他岗位,身兼数职,更有甚者身兼要职,会计业务成了附带工作。

(二)会计管理工作混乱

一是部分单位的会计工作已经进入了电算化,而另一部分单位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法,致使会计的核算不统一。

二是会计核算不能完整地记录财务信息,常出差错。

三是单位内部业务机构不能完整地为财务机构提供相关资料,导致业务与财务之间的联系断裂。四是票据管理混乱。

(三)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

一是许多单位制度是挂在墙上给上级检查看的,内部并未严格执行。

二是财务管理制度操作性不强,过于笼统、定义模糊,执行起来无所适从。

三是不相容职务未分离,导致管账、管钱与用钱、管物同为一体,缺乏制约。

(四)资产管理不规范

一是购置资产未通过政府采购程序,自建或维修固定资产未按规定实行招投标、签订承包合同、办理工程验收和决算。

二是对资产不进行定期盘点,对损坏或丢失的资产无人追究,造成资产账实不符。

三是对固定资产概念不明确,很多固定资产未按固定资产计入。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抓好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让继续教育不在是只走过场,通过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尽快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定期组织专门培训,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要形成制度化,要严格考核,避免流于形式。必须坚持持证上岗的做法,同时严把会计证的发放关,不合格人员一律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现有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会计人员档案,对于优劣情况进行评议和奖惩,对于不胜任人员进行撤换。

(二)健全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单位内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内部监督制约作用。

针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控制点,要在完善手续、健全制度、防范风险上下功夫,制定完善一系列经费管理制度、拨款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稽核制度,单位和个人印鉴要分离,会计出纳要分设,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资金拨付审批和经费支出手续要完备,确保资金安全,所有账目都要做到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克服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倾向,变“资金”观念为“资产”观念。破除重投入、轻分流的思想。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各单位要在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完善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保管、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逐步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严格设定资产登记管理和考核体系,自觉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建立健全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奖优罚劣,充分调动资产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使用效益。坚持定期清点盘存,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

事业单位的调研报告篇2

自20xx年我国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财会领域以来,国内财务软件从无到有,经过30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随着企业新管理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企业的生存环境、经营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手工做账已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合理的运用新一代的财务软件,已成为企业界与财务软件行业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在对企业运用财务软件与否,选择依据和运用程度上进行了分析,着眼于企业运用财务软件的状况,并对遇到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

为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运用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由全班三十四个同学分散发放共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二、调查对象:

会计工作者私营企业的占53.0%,行政事业单位的占5.0%,外资企业的占0.2%,国营企业的占4.6%,其他的占7.2%。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对企业运用财务软件与否,运用依据,运用状况和所遇到的问题等方面通过 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见附一)

四、调查结果:

(一)公司的基本状况

1.财务人员的基本状况

从企业对会计工作者的需求情况和使用财务软件的基本状况来看,调查数据显示:有73.0%的公司企业财务人员在0人以下,仅有大约27.0%的公司财务工作者达到0人以上,使用财务软件的企业达到了调查总企业的67.6%,这些说明财务软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我国已达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但是公司的财务人员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普及而达到实质性的增长,这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软件的普及和运用还属于初级阶段,在每个企业的运用状况还没有得到系统的完善和全面的发展,从而使其规模化受到限制。另一部分原因也由于调查的私营企业占到了调查企业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样使随机抽样调查的企业规模的均衡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也限制了对于企业财务人员的需求数据反映状况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2.会计电算化的运用状况

从企业对会计人员运用财务软件的依据来看,调查数据显示:80.2%的公司是由于使用的成本太高或企业本身没有相关的会计技术人员或规模小,业务简单,不需要使用等客观因素而放弃了使用财务软件。是因为经营者认为现有财务软件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合适的软件适合自己公司,或者经营者更亲睐于习以为常的手工做账等主观因素只占到了大约9.8%的比例,而这些主观因素更会由于财务软件的发展与完善得以提升的空间达到7.2%这么高的比例,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更多的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了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受限。品牌的知名度对于企业运用财务软件的影响只是属于一个次要因素,并没有对其在电算化应用板块上的取向造成影响,但是由于各种财务软件之间互相融通和垄断的产生,导致很多企业对于更为普及的财务软件的选择趋向性更大。

从对会计电算化的使用状况来看,调查数据显示:会计电算化使用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全面使用阶段比例分别占到了25.3%,44.4%,30.3%,处于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式,应用的顶峰处在中级阶段,即运用于多数业务记账,核对环节,账务处理大部分依靠财务软件的状态,而充分运用的环节主要分布在销售,采购,应收应付环节;次要分布在存货,供应链,薪资环节,说明要想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更进一步的普及,需要关注和实施改革完善的方面应该着重于存货,供应链,薪资,这样便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对于财务软件的应用。

(二)公司存在的问题

从公司运用财务软件所达到的效果和公司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来看,调查数据显示:由于财务软件的普及,财务信息各方面,例如准确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都有了稳步和同步的提高;对于信息以外的其他方面,例如核算效率,公司业务综合分析能力等,财务软件都带来了不小的好处;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财务软件的使用也减少了他们工作的时间和出错的几率,这样便使劳动力得到了更好的应用,企业利益也得到了一定的上升空间。而在企业运用财务软件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不能满足某些业务处理的需要,某些具体操作设计的不完善,软件安全性能不够高,对于企业专业模块的处理无针对性,软件使用环境受到限制,这些分别占到了9.7%,24.5%,0.2%,4.%,0.2%。而对于信息查询不方便,操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则都在百分之十以下,在这便不予做重点考虑。

五,调查体会和几点改进措施:

由以上的调查数据和分析得知:若财务软件的应用更上一层楼,那么带来的好处将是全方位的。

首先,在空间上,企业的事务可以进行远程处理,因而可以对企业实行集中管理。利用财务软件构建公司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快捷便利地获取下属机构的财务信息,并且可以保持集团内财务信息的一致性,提高管理效率。

其次,在时间上,财务软件的应用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大大丰富了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企业主管和财务主管能够基于网络财务软件提供的动态会计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并部署经营活动和做出财务安排。

为此,本人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提高管理认识

提高企业管理者认识,只有让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运用财务软件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让企业进步。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以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不仅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核算方式、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二)、加强后续更新

据调查,会计软件的应用很多都是普通版的,普及度有余而适应性不足,不能针对企业的各种情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多的是用于常见的销售,采购,和应付应收环节,对于其他更进一步的全面应用,则由于会计软件开发的不够完善或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而导致软件的更新换代的落后。而加强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和更进一步功能的完善,则会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更进一步的提高和获取更多的利益。

(三)、优化岗位设置。

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是影响整个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会计内容繁多,复杂,只有进行科学的岗位分工,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并落实岗位责任制,才能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高效,协调的工作。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即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系统操作人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使用了不同的财务软件对本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或是外资企业等都还有发展的空间,自xx年代期初以来,我国的会计改革已迈出了稳健、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由于会计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在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任何企业都应该抓住这一良机来促进传统会计的革新,推动财务软件在会计电算化工作和管理中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事业单位的调研报告篇3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不明确。就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它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不仅是财务经理或财务负责人不清楚,就连公司的总经理或董事长也不清楚,更不能把财务基本目标、财务战略或策略、财务政策与制度、财务方法与措施、绩效评价标准等有关各方面的关系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脱胎于家族制企业,他们的脑海中只有利润最大化的概念,从而限制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没有摆正。财务管理完全服从于企业管理的决策,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便显得无能为力。

(三)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战略眼光。从目前的民营企业来看,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大多数是从以前的家族制企业的业主发展过来的,不仅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而且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定量分析,导致企业的决策随意化和个人化,从而没能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战略的系统中来进行考虑。

(四)企业负责人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民营企业大多数属于家族制企业,即使那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公司的企业,由于沿用原有的产权理论,该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企业财务管理应以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作为主要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企业才能制定规范的财务政策和制度,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以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在转变财务管理观念的前提下,把注意力集中到实施战略财务管理上。目前,好多民营企业中的财务部门人员是由企业主的家属或亲戚组成的,他们疏于更新知识,财务管理的职能发挥很有限。因此,民营企业要积极吸纳外部优秀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向财务人员灌输现代财务战略管理理论。而财务战略则强调联系的观点,注重财务管理与环境,战略和其他职能领域的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全方位发挥财务的管理作用,为企业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把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实施落到实处。传统的财务管理,财务部门只是强调财务自身的作用,很少参与企业的决策,而按照财务战略的理论,企业财务战略处于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日常活动都直接受到财务活动的影响,因此,财务战略贯穿于企业的所有战略中。为了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必须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特别是民营企业主更应该依靠财务人员广泛收集企业外部资料,分析外部一般环境、行业环境和金融环境等因素,认清企业存在的威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分析内部管理、营销、生产、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选择一个最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事业单位的调研报告篇4

村级财务管理是关系村级组织民主化建设,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一大热点问题,也是困扰农村基层工作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全面了解我区村级财务管理现状,促进该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20xx年7月20日,区政协两位副主席陈清学、周春兰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在区农办主任邓志超同志陪同下,对全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整天的调研。调研组通过查看红星、大众、东湖、茶山、湖东等5个村的原始凭证和账册,采取听汇报、座谈等方式,对村级财务管理、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村财务“乡村联管”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并结合村两委换届财务审计情况,广泛听取和了解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我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已走上正轨,基本做到了每村有固定会计、有账可查、账务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公开等。但对照上级相关要求和广大村民的意愿,村级财务管理现状还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账务处理不规范。一是建账不够及时。部分村会计工作拖拉,不及时记账、结账、对账,做不到日清月结,出现“本本账”、“包包账”、“断头账”等现象;二是科目设置不规范,资金管理不严。多数村部的费用支出都是通过现金结算,甚至有的村部较大的工程建设项目款也是通过“现金”科目支付的,连正式的“银行存款”科目都没有。非生产性开支普遍较多,有的还将非生产性开支列为生产费用,随意更改、挤占科目,造成村民疑惑不解。有的科目必须设置明细账的却未设置,造成账目不细,不清不楚。三是跨年度作账普遍。多数村出现跨年度作账现象,没有按财务计账标准,以公历年为会计年度作账,是以农历年为会计年度作账。四是报账手续不完善。村里各项支出因为直接和农民打交道,普遍存在报账的原始单据不规范,大多数村级开支没有正式发票,有的村部工程改造的合同、验收单上没有单位的印章,或者不开正式的税务发票,一般情况都是以白字条入账,以便条、三联式收款收据代发票入账也是极普遍的现象,而且有的票据是只有审批人,没有经手人和证明人。

(二)制度执行不够到位。财务制度要求收支两条线,但由于部分村没有在银行统一开户,所有收支全部通过现金结算。大部份村部会计人员在资金到户后,全部以个人的存折形式或把大额现金存放在身边,供村部开支“方便”,导致资金使用随意,管理不严。有的村干部将代收村里的承包款、租金等收入不及时足额上缴入账,以白条和票据抵现金。

(三)监督措施不够到位。一是村干部内部监督执行不到位。如村上的重大支出未经过村两委班子讨论,只是村支书、村主任说了算。二是村会计责任意识不强。村会计碍于人情,怕得罪人,对票据的合理性、合法性不好过问太深,没有切实起到监督作用。三是“村账乡管”没有管住。乡(镇)政府认为村账已被乡(镇)财政所代理,就不需要再下大力气管理了,因此在管理上形成“真空”。四是民主理财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少数村民主理财小组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个别村的理财小组成员与村干部关系较好,对不合理的开支进行否决时当了“老好人”,同时,少数村在财务公开上遮遮掩掩,非生产性开支不能真实体现,群众普遍认为财务公开是在作秀。五是村级财务内部审计质量不高。村级财务内部审计一般由乡镇财政所具体执行,但这种审计多本着“不闹、不告、不查”的原则。缺乏独立性、专业性,审计质量和效果不尽人意。

二、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村乡两级认识不高。一些村干部对“乡村联管”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乡村联管”是削弱村级权力,村级财务管理是村里的事,乡镇监管了,不便于村级“灵活使用”,对“村账乡管”抵触情绪较大,工作配合不力;而一些乡镇干部认为目前村级集体经济没有什么可管,管不管无所谓,对该工作重视不够。往往是群众反映强烈了,才组织力量去查,村级财务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二)管理体制不够明确。以前管理模式是以区经管局作为主管部门,乡镇也配有经管员,区乡两级每年定期进行指导和督查。税费改革后,我区取消了区经管局机构、编制、经费,明确村级财务票据和会计人员培训两项职能由区财政局管理,此种模式不但未强化两个部门的主管作用,反而大大削弱了原经管局应尽的指导与监管作用。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处于管而不明状态。

(三)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作为上级政府的乡镇对村级财务管理未发挥领导与监管作用,乡村联管、村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职能作用形同虚设;改革后乡镇农经管理机构被合并,人员严重缺编,办公条件落后,经费不足,职责在不断地丧失,难以及时地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

(四)会计队伍不够稳定。目前村级财会人员由于受村党支部、村委会三年换届一次的影响,会计人员本身变更快,加上村干部随意指定人员作账,导致村级会计队伍很不稳定。有些新任会计根本就不懂业务,想方设法利用一瓶酒或一包烟另请“高师”代劳做账。而有的.落选会计由于没有及时办理财务移交手续,导致村级财务管理脱节,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连续性。

三、进一步做好“乡村联管”工作的建议

(一)统一开户监管,规范村级财务资金操作流程。全面实行农村财务“乡村联管”,乡镇财政所在银行为村级财务统一开户,各村的所有收入包括往来款项都必须及时足额上缴银行专户。现金使用实行备用金领用制度,零星支出从备用金中列支。各类支出必须使用财务法规认可的票据,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后方可报账。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结算一律通过银行转账划拨,不得通过现金结算。

(二)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委员们建议区委、区政府能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经管站职能,增加人员编制,彻底改变我区农村财务无人管理、无章无期、无人监督的现状,全面推动全区财务管理走向正轨。各乡镇政府,要切实担当起对村级财务管理的领导与日常监管职能,内部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一是明确由财政所负责村级财务的日常管理,负责账务管理、资金管理和报账事宜的程序上、形式上的审查。二是明确由乡镇纪检部门会同相关人员负责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负责对村级财务的收入、支出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实质性审查。三是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日常管理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做到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加强财务管理意识,严格审批手续。乡镇、村严格按财务管理制度办事,村级所有支出必须由村支书或村长“一支笔”审批,民主理财小组审核,专职报账员报账。对大宗支出必须由村委会集体研究讨论后,报乡(镇)长批准,真正做到严把签字关、审批关、程序关。

(四)进一步做好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增强财务透明度。以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是在制度上完善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之外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没有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就会使相关制度的执行脱离群众基础,实施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一是要完善财务公开制度,明确乡(镇)财税所为村级财务公开的主体。乡(镇)财税所要定期将各村财务收支明细情况逐笔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的评议、监督,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程度。二是各村要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干部代表、村民代表中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对村账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上报乡(镇)相关部门存档。乡(镇)相关部门要确保每年对各村财务账目进行全面审核。

(五)加强村级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做好村会计的财会知识培训。加强对村级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换届选举之后新进的财会人员的培训,对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有直接的作用。要加强村会计及村主任的财会知识教育,使其明确村级财务管理的范围和程序等相关规定,增强照章理财的自觉性和专业水平。

事业单位的调研报告篇5

一、 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事业机构457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390个;差额事业单位26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2个;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9个,包含乡镇事业单位41个,全额事业单位40个,自收自支单位1个。教育系统事业单位203个。全县共有事业编制7126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5986名;差额事业编制693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288名;企业化管理事编制159名,包含乡镇事业编制461名,全额事业编制461名,自收自支8名。实有在职人员10480人,其中,全额拨款8270人;差额拨款1205人;自收自支705人;企业化管理300人,包含乡镇实有在职人数431人,全额在职人数423人,自收自支在职人数8人。乡镇事业编制出现空编现象。

二、 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于臃肿。我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85% ,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弱化,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整天无事可做,在编不在岗、混岗现象时有出现。2、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县卫生系统,在这一两年中,虽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等方法,使医资、医技、医质有所提高,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全县卫生系统,工勤人员就有123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10%,编外聘用人员有228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19%。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缺

乏,培训不足,有些卫生院中防保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使各项预防保健任务的落实受到影响,给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隐患。诸如向卫生系统一样,县教育系统、文体系统以及各乡镇事业站所,也都因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演艺人员及技术人员等原因,使本职工作开展被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不高。

3、部分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一些单位名义上是成立了事业单位,但其实是一个单位的内部科室,需要用事业单位的名义就用,这种现象以党政机关所属居多。如水务局下属的防汛抗旱办、城建局下属的招标办等,以及一些大单位系统的培训中心(培训科)等,这些部门单位即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干预,又以事业单位的名义进行经营,因其附属于不同政府机构的性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4、具有事业单位身份却不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目前我县有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独立法人资格,投资主体单一,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靠吃财政饭生存,尤其突出的是乡镇各事业站所。2005年,乡镇党政机构改革进行完后,各事业站所合属分为五大办公室,由一个乡镇的分管理领导具体负责工作,没有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造成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财务不分、人员混用、办公地点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

5、事业单位缺少活力。事业单位本来是人才、知识、信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但实际上没有焕发出应有的生机,没有显示充

分活力。根源在于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是在靠行政化运作,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死,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致使事业单位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因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使得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不清,效率低下,财政负担繁重。

四、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有力切入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登记这一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的目标,提供了法制保障,是落实事业单位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走向市场,进人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县实际,我们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工作。确认事业单位具备与其法人资格相适应的开办资金、法人代表、办公地点、经费来源、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确立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主体的地位,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清理不符合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的单位,做好统计工作,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分流提供准确参考数据。(截止目前,我县已登记事业单位218家,登记率占全县事业单位的47%。)

2、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加大监督力度。随着社会经济

环境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职责、人员、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定的编制、经费等渐渐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做为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力度。通过年度报告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为建立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证书悬挂、公告和查询等登记管理手段,将事业单位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为公众监督事业单位提供必要条件。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早日走向市场,更好地为社会、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3、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办法,促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分类管理原则,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按事业单位不同性质、职责和任务,明确事业单位类型,找出最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分类办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事业单位早日要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

(四)合理设定事业单位岗位,有效遏制事业单位人员膨胀。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的规定,对现有的事业单位实行科学分类,分别采取不同的岗位设定和管理方式,对同一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合理设定

岗位,规定其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占用编制的比例。通过科学的岗位设置和管理,对事业单位实行按编定岗、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总量控制的模式。逐步转变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式,严格按照单位需要和岗位进人,有效遏制人员膨胀。

许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多,技术人员少,外行的多,内行的少,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四要抓好结构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控制编制数量一直是我们日常管理的一个重点,但编制管理仅仅管理编制数量还很不够,还应将管理延伸到结构管理,这是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实现以偏重批编制数量向抓好结构管理转变。特别是事业单位,要区分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工勤人员编制等编制结构,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属性,对每类单位明确不同的编制结构标准,对每个事业单位明确三类编制的具体比例和数量,各单位再按此结构比例使用编制和配备人员。这样,才能使机构编制管理更趋科学合理。 城乡之间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失衡 (三)乡镇机构编制实行实名制的管理

实行编制实名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种新的尝试,它既是管编与管人的有效结合点,又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有力突破口,它的实行,有利于形成机构编制、人员、财政预算相互配套相互约束的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从而充分尊重和落实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木垒县为落实编制实名制,做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1、编制落实到人。通过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组织专人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进行了彻底清理和核对,保证机构编制部门的在编人员、组织人事部

门的在职人员、财政部门的人员经费核拨情况三相符,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2、实名建立双证。继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称为单位证)。《管理证》实行双证管理,单位一本,编制部门一本,在《管理证》中规范完整地对在职人员及其所在岗位、占用编制类别逐一登记,并形成完善的办理程序,对领证、增人上编、减人下编、人员编制变更、办理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实现动态管理人员编制。

3、适时对外公示。建立单位证和个人证工作完成后,在编制部门的监督下,由所在单位进行对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实施,促进了机构编制宏观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有效转变,有利于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和群众监督,使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套约束更加有效,防止了超编进人、混编混岗、吃空饷和随意调整人员编制等现象的发生,为实行阳光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事业单位的调研报告篇6

一、a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1.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业绩

近5年来,在“好学、求新、高效”的事业文化引领下,在两个荣获一等奖的文艺作品《沁园春雪》《再唱山歌给党听》的鼓舞下,全体干部职工克难攻坚、锐意创新,在物质文明建设和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再创佳绩: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3项,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分别被评为“区直机关和谐文明单位”、“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2.树立事业单位良好形象

20xx年,利用该事业单位成立50周年的契机,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一是创作具有精神风貌的歌曲《助力创新共享辉煌》,并由50多位青年职工自编自导自演自拍,制作mv宣传;二是编印反映单位成长历程的《50年春华秋实》;三是组织一台《助力创新共享辉煌》员工文艺晚会;四是集中在公共楼道制作灯箱展示部门格言、工作生活花絮。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树立起单位良好的形象。

二、加强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领导带动机制

“火车跑得快不快,全靠车头带”,a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决心和行动,人事、党办、团委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发挥工作积极性,加强执行力,把思路目标变成行为结果。领导班子要亲自参与文化精神的提炼,大力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大经费投入,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具体行动引导、激励和约束员工,感染和影响员工,发挥员工最大的潜力,调动完成目标任务的主动性,推动事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2.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把目标激励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各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更好地推进单位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3.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事业单位文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必须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具体来说,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部门业务工作推进相结合、与员工文化生活开展相结合,利用网站宣传、微信等现代传播工具,以气排球、羽毛球、舞蹈、瑜伽、摄影、微电影等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行宣传,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形成长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长效发展制度体系。

三、结语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各类事业单位111万个,从业人数3153万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事业单位要打破传统管理思维模式,发挥事业单位的服务性、公益性、知识密集性等基本功能,发展教育、科技、医疗等社会事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意识、提高干部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精神价值观念,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必将对改革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业单位的调研报告篇7

摘要:本文对我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如何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

随着信息知识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系统也已经深入到了医院的各个环节当中,为医院与患者带来了不少改变。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利益来看,医院的审计信息化建设,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怎样才能促进医院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医院内审人员应该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概述

在医院的运行过程中,所谓的信息化建设,指的就是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对医院的传统模式加以规范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指的就是把医院当中的各个系统进行有机的整合,完成医院信息网的建设,让各个系统之间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共享,从而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防止在进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实现医院管理与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此外,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医院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汇集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序的开展临床工作,又能够更好的为患者带来就医的便捷性。

二、信息化环境下医院内部审计问题

1.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已经初步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大力的普及了数据库、计算机等各种平台,使得医院系统逐渐得到了完善,对医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等都实现了进一步的优化。不过,与医院的信息化水平相比来看,其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则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虽然也都配备了计算机,但是其通常只是应用一些办公软件,并没有与医院的HIS系统联网,从而导致其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也就难以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各项电子数据进行有效的审计与监督。

2.审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医院审计人员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难以真正实现对相关数据的专业化分析。与此同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甚至有部分审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而又系统化的学习与培训,因此难以有效的完成审计工作。对于这些专业技能不足,或者是不能对计算机进行熟练操作的审计人员来说,也将会对审计的信息化进程产生不好的影响。

3.资金投入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信息化建设本身需要大量的技术与资金支撑,如果资金的投入不足,将会导致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受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的缺乏也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国外的医院通常每年都要拿出5%~10%的年收入,来进行资金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在我国,就算是信息化投入力度较大的医院,也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少有医院能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从而导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难以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进步。

4.审计软件不够成熟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医院的内部审计中,比较成熟的软件还相对来说较为缺乏,并且,其中的部分软件实用性不高,导致使用效果不佳,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需要进行内部控制的测试以及财务分析等比较高层次的审计工作时,就会难以满足医院的需求。

三、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具体对策

1.加强观念,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充分的重视,并通过运用恰当的方式,来加强相关人员的观念认识,对于审计监督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第二,要求其在进行实际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把内部审计纳入其中,并和医院的财务、流程等紧密联系。要产生紧迫感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对审计信息化深远意义的认识。

2.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

首先,应当加强对人员计算机技术的后续教育,确保现有的审计人员,能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对软件的操作与使用有一个科学的掌握。其次,应当选择有条件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对相关的软件编程与数据库等知识进行培训,来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后,要求其重视创新,勇于实践,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来促进医院的审计信息化建设。

3.合理加大资金投入

事实上,计算机技术自身有着非常快的更新速度,因此,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软硬件设施设备的购买。与此同时,要求其在全员范围中,对于信息化建设给予充分的重视与肯定,确保资源的共享能够得以实现。

4.建立审计软件系统

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市场上主要是商用的审计软件与自行开发的审计软件这两类。而不管是选择其中的哪一种,都能够对医院的审计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实际的系统选择时,应当依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财务系统进行综合的考虑,并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确保其能够满足医院需要。

5.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

从本质上来说,在进行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并通过统一规划的方式,来确保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做到合理又科学。此外,要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来制定一个优化方案,不能够盲目投入,造成资金的浪费问题,够实现医院争议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渐普及,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必须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制定出计算机审计的相关准则和指南,认真面对当前所具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的解决对策。

事业单位的调研报告篇8

摘要:文化是企业的力量之源,是企业的第一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深刻理解、把握和发展企业文化,对于增强凝聚力,树立良好单位形象,提升服务满意度至关重要。

关键词:竞争力;事业单位;文化建设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企业文化正成为事业单位特别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实施管理的一种拓展和应用手段。认真审视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及现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发现其中不少问题和矛盾,如单位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缺乏理解和重视,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行为,企业文化建设虚浮现象普遍、缺乏创新理念、单位缺乏凝聚力和活力等。本文主要对当前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做个探讨。

1企业文化的定义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全体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是企业上下共同遵守的传统文化和不断改革创新的一套行为方式,核心要素是具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培养经营理念和提高企业道德风貌,几乎涵盖了企业范围内的所有方面。

2事业单位企业文化的作用

事业单位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对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起到隐形的、长期的推动作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倡导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它需要单位管理者和全体干部职工长期培育和恪守。第一,企业文化的导向和凝聚功能,可以激发干部职工的归属感和共同意识,借以增强单位凝聚力,凝聚力增强了,也就提升了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第二,企业文化的激励和约束功能,能够坚定地激励和约束员工的行为,并被员工理解和认同,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高效运作,因此能够提升单位整体素质;第三,企业文化的辐射和品牌功能,有利于提高单位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实施创新战略,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3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意识不强,企业文化建设被动。

在中国,由于处在体制内,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往往专注于眼前的工作绩效,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为事业单位带来的隐形收益,缺乏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使企业文化建设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再则,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人的因素,未能得到全体干部职工的认同和有效执行,难以在单位内部开展和传播,不能通过核心要素去引导、激励和感召干部职工,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负面氛围。

(2)企业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虚浮现象,缺乏与时俱进理念。

有的事业单位视企业文化为时尚,搞花架子、形式化、肤浅化;有的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和载体上都比较单一,工作表面化和局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事业单位对企业文化存在片面理解,缺乏调查研究,没有自身特色和针对性,急功近利,搞简单的拿来主义;有的事业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创新理念,文化载体、文化理念、文化制度一成不变,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

4关于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4.1继承和发扬优秀企业文化

4.1.1吸收精华,构建特色企业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讲究“凝聚、兼容、经世致用”,儒家思想、传统道德观念、集体价值观念等经典准则,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事业单位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自身实际,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事业单位企业文化。4.1.2健全制度,构建标准化与人性化协调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制度管理相融合,要强调从制度入手,从执行入手,在执行中落实和提升企业文化。人性化强调的是“软约束”,事业单位管理者通过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感化干部职工,产生心理共鸣,将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单位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上来。标准化指的是“硬约束”,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管理体系,经过长期的行为约束和习惯培养,使全体干部职工在单位使命、战略目标、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把价值观、宗旨意识、信念内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进入一种高度统一的自觉能动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标准化和人性化的协调发展,创造事业单位企业文化的新境界。4.1.3立足根本,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事业单位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注重从细节和小事入手,潜移默化地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促进个人利益、单位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高度和谐,实现事业单位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赢得良好声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4.2学习借鉴,吸纳外国先进企业文化精髓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并吸收优秀外国企业文化是很必要的,为了事业单位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不断学习和借鉴是十分迫切的要求。但在借鉴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不能盲目照搬,认真研究外国企业文化的适用性,并结合自身文化比较分析,吸纳其精髓所在。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要时刻注意进行管理创新,建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模式。有选择性的学习与模仿,建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企业文化创新与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关系。必须与事业单位的改革协调推进,创新管理模式。

4.3在继承中创新企业文化

4.3.1管理者应当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领头雁。企业文化是事业单位管理者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是其事业心、责任感和追求精神的综合反映,示范带动作用是强大的。首先,这要求管理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单位的长远发展为重,身体力行,正确把握和运用企业文化,真正将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落实到单位管理理念和精神上,保障自己的组织个性鲜明;其次,管理者要积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意识,继往开来,大力弘扬优秀文化,还要不断学习并掌握现代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推动事业单位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4.3.2鼓励创新企业文化,培养人才。企业文化应与时俱进,特别是在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中体制机制的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和完善是必要的。要继承和发扬事业单位优秀企业文化积淀,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引入相应的鼓励机制,一定的鼓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鼓励干部职工突破陈旧观念,创新思维,同时,为干部职工搭建公平竞争平台,做到人人参与,发掘潜在能力。在管理的过程中,组织督促干部职工接受培训和不断学习,充分发挥倡导作用、典范作用、推动作用,创新作用,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当中,变成规则和习惯,使之符合单位的发展需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2023年事业单位年度工作总结推荐8篇

2023年事业单位年度工作总结8篇

事业单位工作个人总结推荐8篇

事业单位工作个人总结优质8篇

事业单位转正的个人总结6篇

申请换单位的申请书推荐6篇

申请换单位的申请书精选7篇

在新单位的心得体会7篇

单位党员转正申请书8篇

2023年单位入党申请书范文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090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