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可能会在结论部分提供对未来行动的建议或方向,调查报告可以以书面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口头方式展示,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职场调查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职场调查报告篇1
临近“妇女节”,职场女性群体的就业情况再度受关注。显示,22%的女性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25%认为在晋升中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现状。这项调查全国样本为128576。
两成以上女性对自己能力缺乏信心
调查发现,61%的女性倾向于在自身与岗位匹配度达70%以上时进行求职申请,行动更保守。而男性这一比例仅为56%,他们更愿意冒险在匹配度低于70%时尝试机会。32%的女性无法判断自己下次升职所需的时间,男性仅为26%。男性对升职的预期更明确。21%的女性在职场上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同样的感受仅在13%的男性群体中出现。
女性获得晋升所用的时间更长
在对个体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晋升使用的时间进行调查发现,有59%的男性在两年内完成个人职业生涯的首次晋升,女性的这一比例则为49%,低于男性10个百分点。此外,尚有44%的女性表示截至目前自己从未获得过升职,而面对这一状况的男性比例仅为31%,比女性低出了13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在获得晋升的时间成本上,女性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然而获得晋升机会的比例却更小。
女性的职业规划注重个人价值增值
在晋升障碍的归因中,女性更倾向于做出“个人能力和经验不足”的选择,相比男性,她们也会更倾向于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尽管这样的表现使得女性看起来不够“自信”,但是也因此让女性在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时更审慎、更注重“修炼内功,稳中求进”。在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时,女性选择“不断提升,获得个人价值增值”的比例高于男性8个百分点。
此外,她们也更希望可以独当一面,接受更多工作挑战,对获得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的诉求也更强烈。男性则意在拓展职场人脉,积累资源、通过升职进阶领导层。
职场调查报告篇2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了,职场女性的话题也再次受到关注。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经济领域,以知识、创新、体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经济模式给予了女性越来越大的表演舞台。
诚然,也使得当今的职场女性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在女性就业率高达73%的中国。在家庭中她们是妻子、是母亲,相夫教子是义务;在企业里她们是职员是领导,尽心尽职是责任,同时还需要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20xx年,全面放开二胎,承担生育责任让女性在职场上进退维谷,而事实上,女性还面临着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能力被认可、升迁阻碍等问题,更有职业黄金期工作和家庭平衡的两难。
总结下来这就是当前女性在职场中备受偏见的现状:
1、大龄女青年不受待见
2、女性工资低于男性
3、因怀孕而影响晋升
4、女性年龄上处于劣势
5、女性刻板印象,难以改变
6、社会舆论容易将某位女性的错误都上升为群体缺陷
下面我们来结合大数据来看看,调查报告指出超八成女性认为在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其中,超两成女性认为在就业中性别歧视严重。此外,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直属领导为男性,只有28%的受访者表示领导为女性。
在就业中,性别歧视普遍么?——超八成女性认为存在歧视
根据调查显示,女性群体对于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感知更为强烈。22%的'女性认为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严重,比男性高出近8%。而27%的男性则认为就业中几乎不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比女性高出9%。
高学历女性会遭歧视么?——超四成具硕士学历女性感受到严重歧视
在就业过程中,高学历女性会被歧视么?上述调查指出,从学历角度看,女性学历越高,感受到的就业性别歧视越明显。
调查显示,在拥有高中或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女性群体中,认为在就业中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比例分别为12%、18%、28%,但在拥有硕士学历的女性群体中,有高达43%的女性认为就业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值得注意的是,在拥有硕士学历的女性群体中,超九成女性认为在就业中存在一般甚至严重的性别歧视。
此外,调查也显示,拥有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学历的男性群体中,认为在就业中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比例分别为14%、13%、14%、18%。
升职会受性别因素影响么?——超八成女性认为在晋升中存歧视
在职场发展中,女性遭受到的性别歧视同样让人担忧,特别是女性在面临晋升领导岗位的问题上,性别歧视的问题尤为凸显。数据显示,有25%的女性认为当前的晋升状况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而男性的这一比例仅为18%。此外,还有26%的男性认为晋升中不存在性别歧视现象,高出女性7%。可见,女性感受到晋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比过去更为严重了。
职场女性晋升难么?——超四成女性到目前为止尚未升过职
该报告还对个体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晋升使用的时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男性在两年内完成个人职业生涯的首次晋升,女性这一比例则为49%,低于男性10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尚有44%的女性表示截至目前自己从未获得过升职,而面对这一状况的男性比例仅为31%,比女性低出了13个百分点。
相较20xx年我们的调查数据,20xx年的职场性别歧视现象仍不容乐观,从实际情况看,这一现象在短期内仍很难消除。就业和晋升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是女性在职场中最易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婚育阶段的女性 ,深受其困扰。
女领导多么?——女性领导占比不到三成
当前,在职场中,女性领导越来越多,不过,相比众多男性领导,她们还只是少数。上述调查也发现,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直属领导为男性,只有28%表示领导为女性。对此,调查指出,这表明,目前领导层中性别分布严重失衡,男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那么,男性领导为何多于女性领导呢?对此,调查分析,基于同男性天然的生理差别和受深厚的男权社会意识的影响,女性在迈向领导岗位的路途上,总是会面临比男性更多的障碍和困境。
从特质上看,男性领导更多的表现出刚毅果断,而女性领导则更容易展现自己包容理解的一面。不过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仅是性别,他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等也在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当尽量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对待女性领导,不能一概而论。当然,不可否认,性别也确实是凸显女性领导价值和优势的部分原因,人们期待女性领导通过其特有的柔性特质,为团队/集体带来更为包容、和谐的氛围。
相较于20xx年的评判标准,20xx年社会对成功女性的特征有了新的看法,我们希望这些成功的女性能将自身的成功经验分享,去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影响更多的群体。
职场调查报告篇3
不丹——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据说是世界上心理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如果让他们长期居住在不丹,可能他们需要深思熟虑。原因是,在不丹,他们的知名度所带来的成就感,远远不如在中国香港。这就像很多中国年轻人虽然知道大城市压力大,但是依旧守候在北、上、广、深一样。
最新发布的20xx年度职业心理研究结果——《职场人士幸福感调查报告》显示,在这些大城市的职场人士,65%的受访者还是表示总体上幸福,其中仅14%的受访者表示很幸福。而新人、男性、高管,是上述20xx职场报告中显示的,幸福感最弱的三大人群。
高管:职位越高,“幸福感”越低
david是某民营大型化工企业的高管,在他人眼中,年薪不菲、家庭幸福的他应该很享受工作和生活。但是实际上,三十多岁的他明显感受到身体和精神状态大不如从前,除了感觉化工品本身对身体的伤害外,“每天三餐中除了早餐,几乎都是在陪客户的应酬中度过,大多数时候还必须得陪客户喝酒。”他表示,甚至有“逃离工作,回老家种种地什么的”想法。
尽管是公司里“说话算数”且薪酬最高的一群人,但是高层管理者的总体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均显着低于其他人群。
史厚今认为,究其原因,首先,高层管理者个人对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显着低于其他人群。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是与幸福感成正相关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高,感受到的幸福度就高。
其次,高层管理者的自身工作生活质量和自我实现的要求常高于其他人群,也可以说,他们的“幸福敏感度”相对较低,一般的成功无法满足他们。同时,高层管理者往往是能力和意志力超群的人,他们往往觉得心理问题可以靠个人意志力解决,而不太愿意求助。
相比之下,虽然有人认为,单位的中层管理者心理状态最差,因为他们处在“夹心层”,工作内容繁多,但这次调查却发现,中层管理者在工作满意度的各维度上均评价较高——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回报、工作压力、工作氛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
心理咨询师梅祎玮告诉记者:“中层的状态比较好,是因为中层接触下层的员工较多,更多的是作为领导者的身份进行指挥,而上级和下属都给予他们重视和认可。在职场上,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持,能带来强大的成就感。而且,很多人到了中层,知道再往金字塔塔尖是不可能了,于是心态放平和,也能比较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另一方面,职场的幸福感不一定只关乎薪酬或者职场权力,也关乎心理投入度和情感指数。“比如一些科学家,可能收入并不高,但是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会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史厚今说。
男性:不会释怀不觉幸福
20xx年年底,网络铺天盖地都在“晒账单”,很多网友感慨,在城市拼搏,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幸福?对于职场幸福感受,史厚今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心理投入度和情感指数。
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包括对居住环境、经济收入、业余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工作满意度,包括工作负荷、责任压力、工作胜任感、兴趣相关度、工作成就感、薪酬公平、工作氛围、学习和晋升机会、领导同事组织的认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
自从20xx年芝加哥商学院奚恺元教授在《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中提出以来,幸福指标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在加拿大公共就业与政府服务处联合卡列敦大学进行的70年纵向研究“幸福-高效的员工跨年研究”显示,职场的幸福感和员工的工作效率相关系数高达0.9。
事实上,幸福的感受与幸福的敏感性相关。本次调研就发现,女性的幸福感往往高于男性。梅祎玮表示,通常女性的主观感受更敏感、更感性,但女性更关注个人和家庭方面的问题,也相对容易从一些小事中感到满足,如看电视、朋友聊天等,她们有更多的渠道去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会细小的幸福,这些都有利于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有一个女性群体——有野心成为高管的女性,在努力实现目标的阶段,个人幸福感显着低于其他女性。梅祎玮表示,进取精神是可以的,但在努力的过程中不妨放慢自己的节奏,提高自己生活幸福指数的敏感度,这样才不至于行进得太累。
在奚恺元教授看来,“幸福的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然而,即使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连续幸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990年的国民幸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是20xx年却下降到6.60。20xx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也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
分析中国国民幸福感下降的原因,史厚今认为,在1995年左右,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幸福度提升,但是到了20xx年左右,虽然经济发展依然快速,但是贫富差距开始拉大,比较之下,人们对幸福的主观感受有了变化。
新人:焦虑降低“幸福感”
shirley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虽然经历过职前培训,但是她经常懊恼地发现工作上很多事情并不是学校知识和短期的职前培训可以解决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工作上的小错、领导的意思该怎么理解?
梅祎玮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发现工龄1~3年的职场新人咨询工作适应问题、职场人际、工作压力的案例呈上升趋势。“这些新人进入社会,对新工作环境和自我的职业发展都有较高的期望,但期望的实现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磨合,这就形成了焦虑和压力,相应满意度就会较低。”
调查也显示,职场新人在工作氛围的满意度上显着低于其他人群,职场新人的心理投入度显着低于其他工龄的员工。不过即使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选择一份新的工作的时候,不少公司“老新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压力感。换了三次工作的李铭辉,仍然不满意自己所在的公司,每次到新的公司都觉得年资比他深的同事总是压着他,资深的同事们仿佛有自己的圈子,他很难融进去,其实,李铭辉之前的几次跳槽也有类似的人际问题。
调研显示,不同司龄(即在一家单位的工龄)的群体在工作内容、工作氛围及工作生活平衡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着差异,随着工龄增加,对工作内容和工作氛围的满意度先逐渐递增,经过一段时间(1~3年)的适应后才能越来越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3到5年之后,将是员工在公司里面感觉最好的时候。
然而在5~10年后,员工的满意度又开始递减。“因为这时工作往往会遇到瓶颈,或是厌倦的情绪。”史厚今说。
提高职场的幸福感,史厚今给出了四点建议:首先,不妨从简单的小事开始,创造更多体验成功和满足的机会;其次,为生活和工作创造更多新鲜和价值,经历挑战和新奇是幸福的重要元素,给工作生活增添更多价值、新目标和新鲜感是持久体验幸福感的好办法;重要的是,不要苛求完美,挑剔、唠叨、苛求完美就难以体验满足的感觉,没有满足感就离幸福感更远了;同时,要关注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是持久体验幸福的关键因素。
职场调查报告篇4
全球职业社交平台领英日前发布的《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跳槽频率显著高于美国,其平均在职时间为34个月,相比美国的56个月,几乎短了两年;中国职场人士的在职时间的中位数为24个月,比美国短半年之多。
现状
暂时不想找新工作的人数仅一成多
在前期调研中,领英针对中国四个经济发展圈(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中部经济圈)的主要城市的职场人士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报告》显示,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的流动性有较大差异。在中国,商业服务(如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金融保险和互联网是在职时间平均最短、跳槽频次最高、员工流动性最大的三个行业。
互联网行业在美国也是在职时间较短的行业,而中国的在职时间仅为31个月,同美国45个月相比,短了一年多。相对而言,工业生产制造在中美两国均是在职时间最长的行业,但中国也仅为39个月,几乎相当于美国71个月平均在职时间的一半。
领英今年第三季度对中国职场人士的一项大规模调研显示,跳槽正在成为中国职场人士的一种习惯。其中,约20%的被调查者表示正在主动寻找下一个工作,这部分人被称为“主动求职者”;80%属于“被动求职者”,他们当中只有12%的人表示暂时对找新工作不感兴趣,53%的人愿意同招聘人员进行接触并商讨新的职业机会,另外13%的人则在自己的关系网内讨论求职机会。
原因
缺人才造成跳槽率居高不下
在分析中国职场高跳槽率的原因时,《报告》认为,人才需求旺盛、企业缺少内部人才培养体系等是中国职场跳槽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
报告指出,中国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使得人才需求持续高涨。以互联网行业为例,20xx年10月至20xx年10月这三年,根据投资界披露出来的投融资数据中,有103家互联网、it企业获得天使或者风险投资,融资额度达到240亿人民币。公开披露的企业通常仅占总体融资企业的不到10%。融资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于吸引人才,搭建更强更大的团队。同时bat等大企业也在不断地扩充人才数量,每家每年用于人才招聘的费用高达上亿元。此外,互联网对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加速,传统企业中的互联网人才需求也在大幅增加。
更重要的是,快节奏的宏观大环境下,很少企业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培养起有效的内部人才体系,大量人才通过外聘方式招募,引发人才跳槽潮。
国际著名猎头顾问克劳迪奥·费尔南德斯在哈佛接触到的70%至80%的中国企业都未建立有效的模型以评估人才潜力,多数中国企业对此甚至毫无概念。它们亟待建立完善的潜力评估体系,以吸引、激励、培养他们最优秀的人才。而在缺少内部人才培养体系的情况下,企业习惯通过提供更高的职位和薪水来吸引外部人才。这使得中国的职场人往往不够耐心,频繁跳槽换工作。
此外,在求职过程中,人才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就职往往是在不充分信息基础上做出的决定,也为之后的快速跳槽埋下伏笔。
跳槽过程中,人才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帮助做出决定。中国的职场人士更多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而非主动寻找,因此所获得的信息源更多集中在公司和hr。他们往往会基于“自己对该公司和该职位的想象”做出了决定,之后很大程度发现现实与想象的落差大到无法接受,便选择了用脚投票。在领英今年第三季度的焦点小组访谈中,有30%的白领曾有过这种经历。
追访
中国人跳槽最看重发展空间
中国职场如此频繁地跳槽,跳的到底是什么?哪些是中国职场人士最为看重的?
?报告》指出,工作强度是最不被重视的指标,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互联网行业工作那么累,每年却有大批的人才蜂拥而入;此外,企业国际化、企业品牌知名度、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职位职级也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而发展空间、工作内容、学习知识、工作氛围和薪酬福利则是最受重视的指标,其中发展空间排在了第一位。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变化节奏太快,职场人士面临不断的能力更新和成长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内部培养人才的体系,人才的内部成长往往面临瓶颈,此时就得通过跳槽来实现。
为此,《报告》建议国内企业建立、审视和优化自己的内部人才培养体系,体系建立的难度在于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必须清晰,基于此需要有一个长期的人才需求计划,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此外,企业应在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基础上,突出发展空间、学习机会等重要维度,吸引人才。在招聘过程中,多渠道、多维度地展示企业的雇主品牌,增加公司和职位等重要的软性信息的透明度,如工作氛围、企业文化等,减少应聘方与受聘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此后的人才流失。
职场调查报告篇5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大脑受一些正面刺激后的情绪反应,或许化学家们还能分析出类似“多巴胺”的成份在人们快乐时迸发得更多。快乐是主观的,相对于幸福,快乐是轻快的,也是短暂的。
面对刚刚过去的一年,你快乐吗?你有多久没有感受过快乐的情绪了?快乐到底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某网站就“职场上,你还快乐吗?”这个话题进行了调查,得出一个结果——“超过一半的白领们并不快乐”。有56%的受访者表示,相比于xx年,在xx年里能让自己快乐的元素在减少。调查数据还显示,职业女性对于快乐的敏感度要高于职业男性。受危机影响,外企招聘需求缩水、开支节省、福利变少,这些因素都导致身在外企的员工快乐指数在降低。
最集中的不快乐:失业
从网友的倾诉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白领最集中的不快乐就是没有工作。受危机影响,xx年企业招聘量变少,职位需求数变少,裁员事件屡见报端,白领失业频频显现;除此之外,xx年610万的应届毕业生成为中国就业史上蔚为壮观的一道洪流,让职场上的不快乐披上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毕业以来几个月,我找工作一直无果;上学时我依靠父母给钱生活,现在毕业了还要靠父母继续养着,我真觉得无地自容。”一位学生在论坛上留下了以上话语。
怨气最重的不快乐:无偿加班
针对加班问题的调查显示,有96%的受访者称平时工作日一直会加班,而每周加班超过8小时的人群占35%。关于加班的抱怨由来已久,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一年,矛盾在加剧。某著名it公司员工为了能保住饭碗不得不“自觉主动”地加班;某知名企业被员工讨要加班费…… 网友们只要讨论到加班事宜,气氛就难免悲愤心酸起来。比如,“培训时间为什么不算加班时间?”、“老板不走自己没事也得留着加班”、“加了班却拿不到加班费……”等等,白领们忍无可忍,可为了守住一份工作,终需忍。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加班是有偿的,身负生存压力的人们还是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一项名为“如果老板给你5000元,让你春节加班七天,你干不干?”的投票数据显示,有75%的人会选择放弃过节而拿钱加班。网友“时间换空间”的观点很直接:“我缺钱,所以我会干。”当然也有部分人是理性的,网友“昵称不能缺”甚至做了细致数学公式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月薪少于6600元的人,在春节加班7天拿5000元是可以接受的,而月薪高于这个数的人就放弃吧。
最闹心的不快乐:病不起
裁员、降薪、暗无天日的加班等等诸多职场压力让白领们苦不堪言。前程无忧曾就白领健康问题做过调查,数据结果显示:68%的白领时不时会生病,而其中有近20%的人员健康状况很不乐观,一直“小毛小病”不断。有网友在论坛上发言:“每年的公司体检是最考验我的神经,体检表格上的‘异常’出现频率与年龄绝对成正比,脂肪肝、肾结石、颈椎扭曲变型、胃穿孔等一堆需要随访的毛病,让人有一下子老去了十年的感觉。”
眼下另一个普遍现象是“生病容易,看病难”,白领们纷纷表示这年头真的病不起——高昂的看病费用,请不出的病假,再加上因为病假而拖延的如山的工作,桩桩件件都让白领们闹心不已。网友“小白”请假做了个胃手术,带着瓶瓶罐罐的胃药回到公司后,面对她的是几百封待解决的邮件、堆积在办公桌上的高度惊人的文件纸张和贴满电脑屏的同事客户给她的黄帖留言,看到这些景象足以让她旧病复发。“小白”说:“我在请假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为了补上进度,我已经连续加了三天班,感觉比术前更加劳累。”名为“杜丘”的网友一篇“工作5年,我把健康献给了老板”的帖子呐喊出了众多白领的健康惨状。
最现实的不快乐:什么都涨,薪水没涨
xx年,全国房价上涨明显,有媒体报道上海的房价在6个月内涨了50%,北京楼市无论是交易量还是房价也都疯狂飙升到了历史制高点。房价之高,白领们连成为“房奴”的资格都丧失了。此外,在过去的一年中,食品消费、交通费、上网费、教育费、水电气费、房租、物业费等生活必需品支出都在上涨,而这些支出常被称为“刚性支出”。虽然看起来每一项支出上涨幅度不大,但累加的效果却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在涨声一片中,唯独我们的薪水没有涨。近期就“新一年老板给你加了多少‘米’”的话题进行网上投票,有51%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新一年里加薪无望,另有17%的网友哀叹自己的薪水不升反降了。网友“天蓝”表示:“由于公司业绩不好,来年全体员工的工资都将会打9折。”网友“时间换空间”在论坛上写下这样的文:“目前我一个人干四个人的活,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涨薪,就算涨也不会超过原来月薪的5%。”
快乐是需要买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把公司搬往城市边缘。于是白领们每天不得不赶往遥远的“乡下”上班,时间被大块大块地用在上下班路途上。借用网友“晴天和尚”的话:“每天两点一线,不是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我们被遗忘在了城乡交界处。”
抱怨归抱怨,生活仍然要继续,于是白领们通过网购来发泄这种与世隔绝的寂寞。小婴的公司在三年前搬到了城外,公司方圆5公里内别说购物街区,甚至连个问路的人都找不着。上“淘宝”挖宝成了小婴的每日必修课——鼠标在手,无奇不有。她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拆快递包裹的一刹那,在同事们纷纷围观比较、点评惊呼之时,让小婴感到生活原来还不是那么枯燥的两点一线,还是有些激动与心跳的,就算是用真金白银买来的也是值得。在搬到城外的一年时间里,小婴成为了淘宝上的一名钻石买家。
午休的幸福时光
白领们白天早早去公司上班,晚上又有数不清的加班,难得的中午午休时间变得尤为珍贵。“休息,是为了要走更长远的路”,适度的休息能调养身心、舒解压力、消除疲劳。据调查显示,有41%的白领会在午餐过后的午休时选择小睡一会儿;16%的白领则是选择其他的休闲娱乐方式,如上网阅读、看视频或是打游戏来放松自己。
vivian是个书谜,家里的书可以装上几大箱子,但那都是她学生时代的战果。自从踏上工作岗位,vivian就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逛书店,因此她对时下的网络文学抱以很高的热忱。利用午休时间,vivian已经从网上阅读完了许多时下最热门的小说。“书还没有出版自己就已经看过了,很有成就感,同时既省钱又省时间,网络文学是伟大的!”这是vivian的感叹。
美食的满足
“民以食为天”,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吃一顿好的,“打赏”一下自己的“五脏庙”,成为很多人“力所能及”的快乐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危机下与餐饮相关的产业依然欣欣向荣的原因之一。网友“灵灵”在论坛上留下这样的文:“色香味俱佳的食物不仅让我的胃有饱足感,也给我的心灵带来满足,特别是在情绪不好的时候,美食的填充是我最大的安慰。如果能尝尽百味,体会个中不同,也不失为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
快乐有时与钱无关
什么是扼杀我们快乐的元凶?是因为所赚的薪水难以满足自己需求,还是那位让你讨厌的同事天天与你纠缠?是日复一日重复的枯燥工作内容本身,抑或是周遭那些让你无法沉下心来的办公室是非?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教授在对发达国家人口与经济的研究中发现,体现为收入增加的财富积累并不必然导致快乐的增长;尽管在收入增加至某一门槛水平以前,比如后来被广泛认可的年收入8000美元,收入增加与快乐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但是在跨过这一门槛之后,收入对快乐增长的影响将变得微乎其微。
前程无忧此次调查发现,让白领们在职场上不快乐的元凶有很多,46%的受访者表示造成工作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岗位不能体现自身价值”;21%的受访者表示高强度的工作或是高压力的工作使自己很不快乐;14.4%的受访者因为人际关系的原因而不快乐;仅有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快乐的主因是薪酬太低。由此可见,钱并不是影响我们快乐的主因,快乐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体验与感受,更多的人在追求工作的价值感与自身的成就感。
不丹总理吉格梅?廷里说:“物质只是幸福和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不能保证你以平和的心态与自然及他人融洽相处。”能以平和的心态与自然及他人融洽相处无疑是幸福与快乐的。我们的职场快乐来源于我们对工作的成就感与融洽人际关系的体会,快乐无疑是主观的。
好老板、好上司能让员工“快乐工作”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我们的邮箱里或是一些热门论坛中总会出现google员工在工作、休息或是吃饭的照片。当一家公司能让员工带着自己心爱的宠物上班,能在午休时做着spa,还能在累的时候就钻进太空舱放松,没有束缚、没有限制,更多的是开放、自由与舒畅,这样的公司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她能让她的员工“快乐工作”。
调查显示,现在的白领更期待“快乐工作”,因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快乐。于是那些能让员工有归属感、成就感、成长感的企业才是最受青睐的雇主,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才能享有快乐的感觉。数据显示,公司是否具备公平合理的激励政策、是否鼓励创新、是否有透明公开的晋升制度被白领们列为重要的指标。
导致我们工作快乐指数不高的另一大原因就是我们的上司。别怀疑,这是事实。当调查问起“上司或是老板哪些方面影响你的工作快乐指数”时,感同身受的职场人的苦水泛滥了:
“我的上司做决策总是变来变去,让我难以琢磨她的最终想法,这导致了她总是不满意我的工作。”
“上司太容易情绪化,他会把私人的坏情绪带入工作中,整个部门成天都要看他的脸色做事,连玩笑都不敢开。”
“我们老板总是怀疑员工会偷懒,于是她总是偷偷地站在员工后面,每隔5分钟便会问上一句‘工作进行的怎么样了’,令人防不胜防也不胜其烦。”
“上司经常让我干些私事,我想拒绝他,但又怕他以后给我小鞋穿;而我不拒绝他,又实在是占用了自己太多的私人时间,特别是节假日,就更别想好好休息了。”
……
关于这样的“控诉”还有很多,根据统计数据发现:上司的个人性格与做事方式,会成为影响下属工作快乐的重要方面。
尾声——
有一天,我们发现周围的空气是浑浊的、噪音是难以忍受的、交通是拥堵的、物价是昂贵的、信息是垃圾的、人际关系是冷漠的、生存竞争是残酷的……这样的生活与我们内心的理想相去甚远,突然我们意识到想要追寻的幸福已成奢侈,那么至少让我们不要放弃快乐吧,因为那是个体生命存在的基本意义,那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职场调查报告篇6
调查背景:
你是不是对工作总提不起兴趣?对于目前的职业状态,你是不是充满了厌倦情绪?曾经效率极高的你,现在是不是工作绩效明显降低,而且身体疲惫?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说明你已面临工作倦怠的危机。
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始自于freudenberger(1974)和maslach(1976)等人,当时主要基于那些在服务业及医疗领域人们的经历,因为这些职业属于情绪性工作(emotional work),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长年精力耗损,工作热诚容易逐渐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抱持负面态度的症候。随着职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不惊发现,诸多职场人士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刻意与和工作相关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怀疑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为此,于3月进行“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总体为中国的所有企业,以网上100万会员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网络邮件、电话邀请等方式邀请调查对象参加调查。
调查目的:
1、进一步了解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基本状况,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2、通过对内在规律的深入挖掘,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支持和方向引导。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设计从“情感衰竭状态”、“玩世不恭状态”、“个人成就感状态”三个维度展开,以便全面客观的统计分析现今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状况,共16道题目。
数据基本情况:
截止4月2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132份,其中有效问卷1697份。调查对象覆盖全国主要行业和区域,基本能够反映目前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状况的基本情况。调查有效样本几乎分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整体来看,以中东部样本企业居多,前五名地区分别是广东(29.4%);北京(12.6%);浙江(6%);福建(5.3%);上海(4.9%),上述地区所收集的有效样本占总体的63%。
从有效样本的性别来看,参与调查的男性占总样本的40.6%,参与调查的女性占总样本的59.4%,
从有效样本的教育程度来看,主要是以本科学历人群为主,占总样本的60.5%;其次是大专学历的人群,达20.4%;硕士以上学历的人群也占有较大的比例,有15.1%。
从有效样本的企业性质来看,主要是民营企业与三资企业提供了工作倦怠状况的信息,这两性质企业分别占总样本的48.8%、25.3%;国有企业也占了一定比例,占总样本的15%;涉及的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和其它性质的企业较少。
从有效样本的企业规模来看,主要以中小型企业(101-500人)为主,占总样本的32.5%;小型企业(100人以下)的也占有较大比例,有20.6%,近五分之一之多。
从有效样本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是电子o通讯业、房地产o建筑业、教育o培训o咨询业、计算机(软件o硬件)业和其它行业为主,分别占总样本的27%;9.4%;8.9%;6.7%;5.9%。
第二部分: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基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中国职场人士总体工作倦怠程度堪忧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情感衰竭、玩世不恭、个人成就感,我们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情感衰竭状态
所谓情感衰竭是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27%的职场人士有较严重的情感衰竭;有61%的职场人士感到工作压力较大,下班后深感筋疲力竭,表现出中度情绪衰竭;仅有12%的职场人士情感衰竭程度较低或没有。
2、玩世不恭状态
所谓玩世不恭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休申请等。调查结果显示,28%的职场人士对待工作表现出严重的玩世不恭状态,48%的职场人士中度的玩世不恭。由此可见,近三份之二的职场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并对自己所做的工作的意义持有怀疑的态度,与刚入职场时热心程度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
3、个人成就感状态
所谓个人成就感减低是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4%的职场人士对自身评价较高,充分肯定自己对工作和公司的价值贡献,并且能够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仅有4%左右的人士对现有工作表示成就感不强。一个人在工作是否较高的成就感,直接决定工作效率和效果,在三项维度中,本项维度反应的效果最为理想。
4、总体情况
为了对被调查者的工作倦怠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们还分别以同时出现工作倦怠中的一项指标、二项指标和三项指标为标准来衡量工作倦怠的严重程度,对被调查者进行分析。
我们把“出现工作倦怠中一项指标”作为轻微工作倦怠的标准,把“出现工作倦怠中二项指标”作为中度工作倦怠的标准、“出现工作倦怠中三项指标”作为严重工作倦怠的标准。
调查数据表明,有74.6%的被调查者表现为轻度的工作倦怠;有近43.2%的被调查者出现中度的工作倦怠;有10.8%的被调查者出现严重工作倦怠。也就是说,在我们身边的10人当中将有1位人出现严重的工作倦怠现象,这一现象值得社会和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注:在进行后续统计分析的时候,我们以平均分是否超过3分作为衡量工作倦怠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从人口统计学变量角度进行所有相关的分析。
二、男性的工作倦怠比例与程度要高于女性
从调查数据表明,有22%的男性出现了工作倦怠,而只有17%的女性出现了工作倦怠。虽然女性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低于男性,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女性在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3项状态上表现出来的工作倦怠程度均比男性高。因此,出现工作倦怠情况的女性群体症状较出现工作倦怠的男性群体严重。这一点应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关注。
三、本专科学历人群成为工作倦怠状态的主流群体
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学历的增高,出现工作倦怠的人群比例呈现倒u型分布。如,高中学历和硕士以上学历的在职人士工作倦怠程度最轻,均不足10%.而具有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的人群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则较高,分别为17%和16%.
经过多年大学扩招,本专科学历已成为用人单位基本入职要求,加之,如今大学缺乏职场教育,导致了本专科学历人群成为工作倦怠状态的主流群体。
四、三资企业的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程度最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发现,三资企业的在职人士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最高为18.5%;其次是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为16.6%;国有企业为16.2%;而民营企业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低,仅为15.8%.纵观不同性质的企业,工作倦怠状态均高于15%,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所有行业发生倦怠的可能性都非常高,这一点应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关注。
五、企业中市场部人员的工作倦怠现象最严重
我们对企业内容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出,市场部人员中有28.5%的人工作倦怠较高,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研发人员(25%);客服人员(22.2%);采购人员(20%);人力资源人员(15.5%);财务人员(14.2%);而行政人员工作倦怠程度最轻,为12.5%。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认为,只要与人打交道多的群体,都存在工作倦怠高发的问题。而市场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与他人沟通交流最为频繁。
六、高级专业人员的工作倦怠程度位居前茅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级专业人员的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最高21%,接下来依次是高层管理人员(20.05%)、一般工作人员(17.29%)、中级专业人员(15.38%)、中层管理人员相对较低,为13%.一般而言,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与员工是否充分发挥能动性有着很大的关系,高级专业人员与高层管理人员其职业发展空间已进入“瓶颈”,相对较容易产生工作倦怠。
七、25岁以下的年轻人工作倦怠程度最高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25岁以下的人群中有近四分之一出现工作倦怠,达24.26%,其次是25到35岁人群为21.94%;35岁至45岁是13.1%,在收集的所有数据中反映出,45岁以上的人群中没有表现出明显工作倦怠现象。随着80后逐渐成为当今职场的主流群体,其特有的群体性格特征,导致35以下的人群的工作倦怠程度高达20%以上。
八、安徽职场人士工作最倦怠
数据显示:工作倦怠程度最高是的安徽(36%),其次依次为福建(30.7%),湖南(29.4%),内蒙古(25.5%)上海(23.3%),河南(23%),北京(22.5%),山东(20.8%),湖北(18%),重庆(16.6%),广东(15.9%),倦怠程度最低的是浙江,仅为(11.1%)。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安徽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才流动率较低,企业中的员工不能像在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里经常接受不同的工作挑战,工作倦怠状况较易产生。
九、印刷、石化、计算机三个行业工作倦怠最严重
数据显示,“印刷、包装”为工作倦怠出现比例最高的行业,工作倦怠比例达到45%.
各行业工作倦怠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印刷。包装(45%),石油。化工(30%),计算机(硬件。软件)(27.5%),生物制药(27.2%),物流。运输(26.6%),贸易。进出口(25%),旅游餐饮(25%),互联网。电子商务(23.8%),电子。通讯(22.7%),汽车。摩托车(20.6%),纺织品业(18.7%),教育。咨询。培训(18.1%),家电业(15.7%),金融。证券。投资(15.3%),房地产。建筑(15.2%),传媒。广告与医疗。保健。卫生服务(10%)。
据了解,在繁重的工作强度下,员工极易产生工作倦怠。而通过对接受调查人群的后期采访,发现印刷、石化、计算机行业员工工作强大最大,并且加班现象尤为突出。
调查说明:
“工作倦怠现状”调查采用网上自愿匿名填写的方式收集数据,因此不能代表所有人群,对于上网比例较少的人群不具备代表性。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过滤不合理数据,但是仍然有可能包含了某些精心制作的假造数据。调查采集样本的分布并非十分均匀(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和发达省份),对某些参加者较少的地区或者行业,本调查数据可能不具有代表意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