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的撰写通常需要对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的专业知识,通过标题和摘要,读者可以快速了解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进一步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促进义乌市现代农业发展,日前,义乌市组织50多人分成13个组,分赴13个镇、街道开展以法律法规宣传、春耕备耕情况调查、低丘缓坡开发农业、耕地抛荒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农业专项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深入抛荒、低丘缓坡开发等实地勘察,详细掌握基础材料,确保此次农业调研取得有效成果,为进一步细化扶农政策和开展农业工作奠定基础。
一、基本现状
1、贯彻市农村工作会议情况
自市里的农村工作会议后,全市各镇、街均能行动迅速、宣传到位、措施有力,因地制宜地开展传达落实。如稠城、稠江、后宅、城西、大陈等镇(街)多层次组织召开了农技员会议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会议,进行会议精神传达贯彻市农村工作,部署了农业生产措施。佛堂、苏溪、廿三里等镇(街)已草拟出扶农政策初稿,总体上扶持力度不减、资金不降。
2、土地抛荒情况
全市存在连片抛荒隐患的面积为3491亩,涉及10个镇(街)88个村。其中抛荒隐患面积100亩以上的稠江、后宅、江东、城西、苏溪、稠城等7个镇(街),合计面积为3343亩,占全市的96%。主要原因为征而未用、项目工程建设造成配套渠系毁坏,农田整理后未落实到户等,也有部分是因种粮效益低下,农户自己不愿耕种又未及时流转,引起抛荒。
3、春耕生产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今年春季作物面积169838亩。具体为早稻面积6840亩,落实早稻示范畈34个面积3648亩,其中机插示范畈11个面积1307亩。春季蔬菜面积42883亩,其中设施蔬菜8955亩。西瓜xx3亩,其中设施栽培2612亩;甜瓜3612亩,其中设施栽培1904亩,并以义亭镇为主。田藕8041亩,主要集中在城西街道。茭白面积1165亩,糖蔗面积6545亩,果蔗17244亩,同比有一定增长。春大豆11251亩,春玉米5716亩,番薯10232亩,小麦1427亩,油菜16983亩,春马铃薯12888亩,蚕豌豆4898亩。
4、土地流转及农业项目开发情况
今年全市土地流转进行农业项目开发有70处面积达11406亩。其中新增流转面积1000亩以上的'有赤岸、义亭、佛堂、廿三里4个镇(街),面积达7877亩。全市新流转土地用于发展粮油蔬菜生产的为2634亩,占21%;用于种植水果的1035亩,占9%;用于发展花卉苗木的594亩,占5%;用于其它农业综合开发的为7143亩,占66%。
二、主要亮点
1、春耕生产亮点纷呈
一是示范畈建设成效明显。在政策引导、效益影响下,农户对建立示范畈有较高积极性。统计显示,全市已落实50亩以上的早稻示范畈34个,面积3648亩,同比增长了600多亩。
二是内部种植结构逐步优化。品种优良、经济效益明显的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同比均有较大增长。农户对西甜瓜、糖果蔗、田藕、毛芋等作物种植均有较高积极性,全市预计种植面积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糖果蔗增幅10%以上,西甜瓜增长在5%以上。
三是作物区域性生产布局更趋明显。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传统种植优势,呈现出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趋势。如春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上溪、义亭等镇,种植面积占全市的66%。果蔗种植主要集中在佛堂、赤岸等地,占全市的88%,义亭、佛堂两地糖蔗面积达4297亩,占全市面积的67%。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2
城郊型农业是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城市为依托,适应城市市场需要,利用优越地理位置生产鲜活农副产品为主,兼具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xx区地处赣州市中心城区,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农业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根据我区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做精做特、做强做大城郊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推动我区城郊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郊农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xx区辖5个镇57个行政村,其中有35个村在赣州中心城区建设规划严管范围内。xx年末全区农业人口12.13万人(含失地农民5.5万人)。耕地面积5.35万亩,人均耕地0.44亩。林业用地面积34.4万亩,其中有林地33.8万亩;疏林地0.01万亩;灌木林地0.3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28万亩。列入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25.96万亩(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19.96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6万亩),占全区林地面积的75.4%。森林覆盖率达到60.71%,比前期增加了5.55个百分点;森林资源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02.05万立方米,比前期净增了2.85万立方米。xx年全区农业总产值62865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25651万元,增长3.9%;林业产值1591万元,增长2.6%;牧业产值27626万元,增长2.3%;渔业产值5792万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05万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7543元,同比增长 16.9%。
(二)产业发展状况
1、粮食。xx年我区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的思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行稳产高产技术措施,切实加强病虫害防控工作,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面80178亩,粮食产量30609吨,粮食单产较上年增加5公斤,增长1.3%。
2、蔬菜。xx年通过农业招商、培育种植大户和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经营等方式,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蔬菜播种面积达 49021亩,较上年增长1%,蔬菜产量97419吨,较上年增长1%。全区现有5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商品蔬菜基地23个,面积4350 亩。
3、食用菌。食用菌是近年来我区发展迅速的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大力引导和扶持,目前在沙石镇火燃村、沙河镇华林村、水东镇马祖岩村建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2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规模达250亩,其中,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建设规模100亩,普通生产大棚150亩。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食用菌生产企业完善了现代化生产设施,安装了制冷机组、温度控制系统、烘干机、自动装袋机、高压灭菌锅等生产设备,具备了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调控能力,实现了食用菌周年化、机械化、流程化生产的目标,确保了食用菌产品淡季不淡、四季均衡供应。xx年,新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4000平方米,新建食用菌生产钢架大棚3000平方米,全区各类食用菌生产总规模达1120万袋,总产量达4325吨,金针菇在赣州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成为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4、畜牧产业。通过启动生猪养殖“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工程,狠抓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推进生猪养殖健康化、清洁化生产,xx年全区生猪出栏93545头,较上年增长3.0%;家禽出笼439万羽, 较上年增长3.1%;肉类总产量14309.4吨,较上年增长2.7%。
5、水产业。xx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5863吨, 较上年增长1%;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20xx吨,较上年增长7.4%。
6、花卉苗木。全区现有花卉苗木产业基地面积829.0亩,比上一年度增加面积200余亩。其中桂花面积32.5亩。花卉苗木企业年销售收入600余万元,解决劳动就业人数200余人。
7、水果业。xx年全区水果产量1650吨,增长7.1%。
(三)机械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各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xx年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8828千瓦 , 机耕面积100126亩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9064亩的72 %,同比增加13%;机收面积7350亩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5.29%,同比增加8%。
(四)产业化程度
在龙头企业、“三品”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带动下,城郊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已有一定基础。首先,我区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即赣州华劲纸业有限公司、江西仰山园油茶开发有限公司、中果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即赣州兴万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金竹工贸有限公司、天禾米业、江西英威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xx年6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总收入 13.5 亿万元,带动区内农户2.3万户次。其次,我区现有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产地13个、无公害农产品17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拥有量居全市第一。“三品”的开发、申报和管理,使得茶油、食用菌、蔬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催生了一批农产品精品,同时又带动了基地农户进行订单生产。第三,近年来,全区累计注册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6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1个,社(会)员1150人,带动农户3158户。在注重数量发展的同时,我区着力加强峰山食用菌、净田瓜菜等9个农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组建了xx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及一支拥有86名成员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通过举办培训班、实施省级扶持项目、完善工作台帐、定期指导等措施,全面规范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峰山食用菌、水西和乐蔬菜等专业合作社与城区的国光、永安南城、百户、坚强量贩等超市实现“农超对接”,拓宽了流通渠道,促进了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五)休闲农业现状
全区现有“峰山森林公园”、“宝葫芦农庄”、“五龙客家风情园”、“通天岩”等一批较成熟的森林旅游观光风景区, 近年来农家乐形式的农业旅游发展较快,主要是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和享用农业成果两种模式,其中赣州绿源休闲农业产业园、水西镇慧源休闲农庄、沙石镇景佳葡萄、玫瑰香葡萄采摘园、国彪合作社qq菜园都是建立在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较好的休闲娱乐去处。
二、特色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潜在优势
1.特色农业基地不断壮大。近年来,全区着力培育了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一批特色产业,重点建设了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业生产基地38个,基地总规模达到0.8万亩左右;以生猪、家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基地53个,基地养殖规模分别达到年出栏4.52万头和319万羽;发展了火燃食用菌、龙埠蔬菜、龙村芋头、窑下生猪养殖等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 。
2.龙头企业建设初具规模。围绕产业积极发展开放型农业,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通过重点扶持、培育市场,全区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63家,其中年加工1000方以上的规模企业2家;年产值3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 20余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4个,已拥有华劲纸业、仰山园茶油、关刀腊制品、牛家寨腊制品、菇蔬城食用菌等多个知名农产品品牌。这些龙头企业对带动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xx区地处中心城区,90%的自然村距离中心城区在20公里内,以服务中心城区为宗旨,发展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消费市场和“近水楼台”的地缘资源。
4.拥有难得的政策优势。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加大,《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和xx区纳入《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xx-2020)》区域范围,使xx区的农业产业化开发迎来了政策和投资上的良好机遇。
三、城郊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不足,农业用地瓶颈未有效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一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用地受限,据国土资源部门的信息,“十二五”期末xx区耕地保有量为4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量为3万亩。全区57个行政村中,仅有22个行政村位于城市总规、控规建设用地外,农(林)业产业发展及规划主要集中在这22个行政村,这些行政村地处xx区远郊,大部分耕地是丘陵梯田,且户内土地资源分散,同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分山到户,林权破碎。二是农业用地指标紧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如沙石镇火燃村的兴万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华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厂房、仓储生活办公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矛盾无法回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解决,房屋产权证无法办理,贷款抵押物难落实,严重影响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一些有意前来投资我区农业项目的客商,特别是投资食用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客商,因为涉及建设生活办公用房和配套设施等永久建筑的用地审批手续办理难度太大,都放弃xx区,转向其它县、市。农业用地瓶颈未有效破解,出现“现有项目长不大,新进项目落不下”的困境。三是土地、林地流转难,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经营的发展。
2.农业基础投入不足,制约保障能力建设。国家投入农业基本建设的项目不多,区本级财政投入十分有限,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质检体系、 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田灌溉设施或配套设施不全,抗灾能力不足。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企利益联结不紧密,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处于松散半松散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不高,制约了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面积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4.农业服务体系的残缺化,影响农业效益发挥。农技推广队伍极为薄弱,特别是专业对口、立足一线、懂技术、善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效率低下,难以让农民真正受惠得利。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仍然很弱,严重制约我区农产品输出和区内消费安全系数的提升。
5.务农人员综合素质低,对技术、信息接受能力差。区内大量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农业劳动力赴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或进城务工,留守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没文化、女性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中,40岁以上人口、妇女占绝大多数;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约占90%,这种状况影响农业信息的接受与分析,粗放型经营和随大流种植、养殖还占相当比重,承受市场交易和疫情风险能力有限,更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6.市场品牌建设滞后,商品化率较低。目前,农产品专业市场仅有xx区五龙蔬菜批发市场、xx区畜禽水产批发市场等2个,无法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难以为广大农村提供足够的农产品流通服务。加上品牌资源分散,农产品存在“三多三少”,即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散卖产品多、精装产品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导致产业收益甚微。
四、发展城郊现代特色农业的思路
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传统特色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挥城郊优势,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致富农民”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以规模农业、精品农业、生态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城郊型农业发展,做精做特城郊现代特色农业。
1.立足特色优势,发展规模农业。根据“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按照“依托资源、突出特色、连片开发”的要求,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企业及种养大户参与等办法,加大对蔬菜、食用菌、畜禽、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重点建设以沙石镇龙埠片、沙河镇龙村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基地,以水西镇、沙石镇为主的生态畜禽小区,以沙石镇吉埠片、沙河华林片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带,培育和建设一批生产稳定、特色突出、种养规模大的的基地化生产区。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生产更多鲜活农副产品,满足城市需求。
2.依托区域优势,发展休闲农业。积极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等资源要素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大力开发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特色村和乡村旅游精品。引导和支持农民创办特色餐饮、住宿、观光、休闲、娱乐、种养等,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品链,多渠道发展乡村旅游,把xx区的农村建成赣州市市民休闲旅游的后花园。
3.用品牌的.意识经营农业、用文化的意识包装农业,让农业产业出精品、提品味、增卖点、创效益。要走出传统农业的窠臼,坚持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之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优质农(林)产品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狠抓优质农(林)产品品牌的扩张覆盖。对仰山茶油、菇蔬城食用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予以重点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认真结合区域特色文化,把文化的元素融入农业,让农、林产品变为旅游产品及绿色礼品,着力提高我区农、林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五、发展城郊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
1.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目前,xx区正在起草《支持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奖补办法》,编制《xx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18个贫困村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充实农业技术人员队伍,优化年龄、知识结构,提高区、镇两级农技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紧紧抓住苏区振兴、罗霄山片区集中扶贫连片开发这一机遇,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主战场,找准空间布局和项目定位,争取更多项目落地生根。二要整合项目资金,把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道路硬化、水利设施、扶贫重点村建设等项目与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继续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供水保障能力。三要继续抓好造林绿化、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四要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将沙石火燃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成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不断完善园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强化园区运行机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努力打造集生产、经营、示范、推广和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样板区,更好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五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3.加大现代农业招商力度,培育、扶持、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我区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不丰、产业规模不强、科技含量不高,这决定了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要把眼光盯在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管理理念新、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上,以农业产业项目为支撑推进我区农业出亮点、出精品。
4.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一是要切实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在区、镇、村三级分别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流转服务站,落实和完善土地流转的各项制度和服务措施,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技术,加强信息沟通与运用,提高流转服务水平;二是要培育发展流转主体。要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发展专业大户等有效载体,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事农业的规模生产和经营,从而促使农户将更多的土地流转给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经营,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步伐。
5.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成人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质、掌握专门技术的新型农民,推广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实用技术。加强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3
今年以来,全县围绕农民增收主题,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将建设现代农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于种植业工作始终,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强化为农服务,狠抓措施到位,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为增创现代农业新优势、促进现代农业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20××年全县高效农业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全县高效种植业种植面积15.8万亩,比上年新增2万亩,形成了高效农业规模基地15个,其中设施蔬菜规模基地8个。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2个。全县高效农业工作特点是:
1、设施高效农业发展速度快。以设施蔬菜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种植基地新建7个,分别为公兴镇大棚西瓜基地,杨集镇大棚西瓜、冬瓜基地,益林镇大棚蔬菜基地,陈集镇大棚蔬菜基地,罗桥镇大棚蔬菜基地,东沟镇大棚番茄基地,板湖镇大棚西芹基地。大棚蔬菜基地新增面积达亩。
2、高效规模基地建设规模大。新建的高效规模农业基地连片面积超1000亩以上有10个,分别是公兴、杨集、罗桥镇的荷藕基地,板湖镇的西芹基地,古河镇的西兰花基地,三灶、合利镇的芡实基地,公兴、罗桥、益林镇的大棚蔬菜基地等。
3、高效规模基地种植效益高。全县高效规模基地平均种植纯效益3525元/亩,其中设施蔬菜基地平均纯效益5145元/亩。
二、存在问题
1、设施农业所占比重偏低。全县大棚蔬菜实际种植面积1.0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79%。反观外地,寿光常年固定蔬菜面积为40.05万亩,其中各种蔬菜大棚达34.95万亩。盐城最高的东台大棚蔬菜面积达39万亩次,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几乎每个村都能看到百亩以上的规模基地。
2、产业结构调整较为滞后。种植业仍以粮棉油为主,粮食面积171.3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1.1%,而蔬菜和特经作物种植面积不到11.7%。稻麦轮作居多,亩收益在700元左右,远远低于20xx元的高效农业标准。粮棉油占我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78.6%,但却占有了五分之四的土地资源。
3、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全县从事粮、棉、油等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占绝大多数,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大都是从事粮、棉、油加工的。这些企业还仅停留在农产品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和农民增收的关联度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不强。我县蔬菜产业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偏小,与高效农业基地规模发展还不能配套,加之销售体系不健全,许多蔬菜品种的种植规模一但发展到较大规模时,就会造成产品的过剩。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4、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始发阶段,规范化程度低,发展会员少,联结较为松散,组织的实力和带动力不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吸收入社农民3万多人,相对于我县众多的农业人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率还比较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制约着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三、制约因素
1、来自现行土地政策的制约。土地流转难度大,往往有一些农民自己不愿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其他投资主体开发,即使愿意流转,流转费用也很高,一般每亩流转费700元左右。农民不肯流转和高额的土地流转费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2、来自务农劳动者素质的束缚。现代农业技术含量高,对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对产品的定位、市场信息的了解等要求较高。近年来,全县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有文化知识的中青年农民大规模的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那些年纪大、文化低的中老年和妇女。目前,绝大多数本地农村青年已经不再务农,农业从业者大多劳动技能单一,半数以上的人只会种植粮油,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比较陌生,往往对新生事物带有抵触心理。此外,在家种田的老年人和妇女,要他们发展现代农业难上加难。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4
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xx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3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xx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xx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
②农业基础薄弱。xx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垛庄、曹范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xx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
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xx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xx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
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xx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
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xx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工作,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
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银鹭集团,发展订单农业亩。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鸡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鸡10万只的规模。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xx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羊肉、小杂粮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每年递增奶牛10头以上,争取到,奶牛养殖量达到200头的规模;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处,达到每年产蛋量700吨的规模。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篇5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盛乐镇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和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近年来,盛乐镇“三农”工作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和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推进盛乐镇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盛乐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盛乐镇依托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了较快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劳动技能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雏形正在形成。
1、基本情况
盛乐镇位于和林格尔县北部,是由原盛乐镇(土城子乡)、巧什营、公喇嘛、西沟门乡合并而成。东西长58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辖地面积587。16平方公里,东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毗邻,西与托克托县接壤,北与土左旗、赛罕区相连,距呼和浩特市区25公里,距县城35公里。全镇现有39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总户数11711户,人口48553人。耕地22。65万亩,其中水浇地12。5万亩。盛乐镇主要种植业以粮饲玉米、青贮玉米为主,主要养殖业以奶牛为主。奶牛存栏7。85万头。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52元。
2、 思想观念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及县委、县政府对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个增强、三个提高、四个集中、五个提升”和“六个突破”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具体方略。镇村干部过去抓农业的观念,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进一步提高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现阶段,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是培养壮大了乳、肉、马铃薯、柠条沙棘四大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依托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以农业示范园区和规模化乳业基地为支撑,以加大投入为保障,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3、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今年,全镇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14.4万亩,青贮玉米及牧草4.8万亩,马铃薯2.1万亩,全镇总播面积达到22.65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公喇嘛、西沟门和巧什营东西两个十万亩农业园区,园区形成了“田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园区内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种植、养殖、多种经营方面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种植作物良种率达90%以上,主要玉米品种以金山12号、内单205等为主。在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下,建成了以良种良法增产、增效为特点的40个“小农户科技种植园”,种植面积20xx余亩,涉及32个村。“小农户科技园”在农牧业生产中发挥出明显的示范效应。
在乳业基地建设方面,我镇依托蒙牛、伊利乳业品牌和蒙羊公司,加大奶牛、肉羊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以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快推进乳产业基地建设。现已拥有建成的奶牛牧场、养殖场、小区18个,其中5000头以上规模的2个,500头以上规模的9个,100头以上规模的7个,入区(场)奶牛达到16503头。在建和扩建、筹建的牧场20个,总规模为1。17万头。年内计划投入使用的牧场、小区16个,奶牛入场率有望突破50%;在肉羊、生猪产业方面,建成肉羊养殖小区1处,全镇有100只以上基础母羊养殖户达到21户,羊存栏达到4。1万只。建成养猪场2处,存栏猪7400口;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的带动下,建起了科技含量高的“小农户养殖园”10个,在广大养殖户中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效应。在主导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全镇有90%以上的农户融入到产业化链条中,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
4、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形成了几个亮点突
出的新农村。盛乐镇北倒拉板村是自治区级新农村示范点,该村的奶牛养殖和良种良法种植的科技园,为北倒拉板村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命力。北倒拉板村是一个有人口2143人的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年来一直种植粮饲玉米,亩产均在650公斤左右,该村被列入农业开发项目的重点村,自农业综合开发以来,种养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玉米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奶牛单产已达到6。5吨以上。20xx年成立了奶牛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奶牛小区,目前正在建设标准化奶牛牧场两处,全村奶牛计划全部入区入场饲养。20xx年以来,开始建设小农户科技园,为提高种植业科技含量,增产真正达到了示范效果。目前,该村奶牛达到3400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奶牛养殖专业村,当地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长。姑子板、公喇嘛、讨速号等村也与北倒拉板村一样成为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农村示范村,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5、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在我镇东西两个十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累计建成400亩成方的网眼685个,改造中低产田14。6万亩,其中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达到了渠、路、林、田、井、电六配套标准。几年来,共打机电井614眼,修建防渗渠195公里,新增变压器94台,架设高低压线路247。5公里,整修农田路188公里,栽植农防林198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0。5万亩。项目的实施加强了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
6、农业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把农产品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桥梁。近年来,盛乐镇先后成立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如北倒拉板奶牛专业合作社、一家村奶联社、农联社、科技推广协会等。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7、开展科技培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近年来,盛乐镇十分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通过加大农牧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实施“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基层党员素质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县农牧民科技培训中心、基层党校、小农户科技园田间学校,各村活动阵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对农民进行培训,积极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经营主体。同时因人、因地制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大力提高农民工就业本领,从业技巧和维权意识。
二、当前盛乐镇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条件有限,投入不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前提。生产发展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盛乐镇从20xx年开始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到20xx年全镇已有1个自治区级、1个市、1个县级和4个镇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上级直接投入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很少,镇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差距很大。
2、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初步取得成效,但是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化经营,整体经济效益未显现。许多农户仍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尽管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加入其中的农户并不多,且多半以上是一种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团体,体现不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精神,合作组织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3、科技投入不足,农民劳动技能普遍较低。我镇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由于财力困难,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还是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不高。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不强,生产仍然沿袭传统模式,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农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接受和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科技的意识还不强。
4、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投入逐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农村面积广大,底子薄、基础差,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路、沟、渠、田、井、电、林等设施配套还需加快步伐,还有许多先进农业机械得不到推广,规模化经营难。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盛乐镇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存在问题,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制订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订科学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至关重要。规划要以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在发展规模、发展进度上务求实事求是,建立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坐标系”,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格局,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示范带动,在规模上做大,在链条上做长,在品牌上做响,促进新农村农业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上级部门应对乡镇的资源情况、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摸底,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将产业发展规划到镇、村,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同时,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
2、抓规模开发,促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农业由零星分散的经营模式向规模经营转变,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优势农副产品产业带,提升竞争能力。一是抓基地建设。二是给试点村定目标。三是政策倾斜和扶持,整合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资金,对试点村及专业大户规模在资金上给予补助。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渠、路、田、林、井、电的综合配套,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以一家村为例,近几年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专业合作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的雏形,今年的泰佳源牧场、奶联社,也早早地与种地大户签订了玉米种植合同,种植规模效益得到显现。另外,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努力把“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小农户科技园”建设工程,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增强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结合发展主导产业和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
5、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资,尽快形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要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彻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落后思维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农业招商步伐,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三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机遇,努力争取更多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四是积极吸收农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充分发挥打工返乡人员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参与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来,增加投入,提高科学经营水平。鼓励民营资金投资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活力。
6、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应大力发展和普及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以发展绿色农牧业为目标,努力普及新技术。重点发展种植、养殖、产品保鲜、深加工、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转化率;二是要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的作用;三是要搞好示范应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小农户科技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