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文档网 >方案大全

2024的工匠事迹材料7篇

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工作或学习中,都难免和事迹材料有所接触,写事迹是将自己之前做过的重要事情写成材料的文书,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的工匠事迹材料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的工匠事迹材料7篇

2024的工匠事迹材料篇1

1986年,卢仁峰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4级伤残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岗位后,他定下每天练习100根焊条的底线。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他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能力,最终创造了熔化极氩弧焊、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他牵头完成152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建议200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作为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次批生产,卢仁峰主动请缨,经过多次失败和从头再来,创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对推动我军轮式装备性能和国防工业水平的跃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牵引推动作用。2020年,他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顺序、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等措施,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开拓海军装备市场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

他主动与公司签订“高师带高徒”的协议,把更多心血花在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总结提炼出《理论提高6000字读本》和三顶焊法、短段逆向操作法等20余项焊接操作技法,培养出24名高级技师。

2024的工匠事迹材料篇2

张志华:热处理技术专家,公司劳动模范,在他身上,闪耀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光芒。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技术水平

合理的热处理工艺离不开大量的试验分析和反复验证。为了提高产品热处理性能,公司采购了全新的先进设备。新设备投入使用后,张志华积极扎根现场,阅读近700页的全英文说明书,一一吃透了新设备结构、加工参数及操作规范,同时利用工作之余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细化,用于指导技术人员编程和一线职工操作。截止目前,该设备已储存80余个工艺程序,凝结了近350次的工艺试验成果。“勇于拼搏、不畏艰难”是张志华的标签。“张志华一流的技术源于他的决心和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热处理二线班长刘银波说。

艰苦奋斗,持续突破技术瓶颈

作为热表处理中心“铸心”新长征党员突击队队长,张志华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优良作风,近两年来,他先后主持、参与攻关项目数十项,保障了公司科研产品的顺利交付。“有张志华在,任何问题都能被解决,我们很放心。”变速箱公司线切割老师傅王凌说。

张志华锐意进取,创新改善,坚持跟踪关键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现场,经常会发现他与操作者不断交流讨论,优化工装夹具和工艺规程,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更好地保障了产品质量。“张志华的创新基于操作者使用的方便与安全。”杨沅武师傅这样称赞张志华。

淡泊名利,奉献航空强国事业

没有豪言壮语,张志华身上永远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坚定。十八年来,他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不言苦、不言累,将自己的全部青春热血倾洒于祖国的航发事业,多少次的咬牙负重前行,都是为了航空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矢志航发,朴实无华,这就是公司劳模张志华的真实写照,他用十八年的不懈坚守,向我们诠释了中传人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模风采!

2024的工匠事迹材料篇3

马德明,循化县群众称“哈三”。于1968年9月出生在循化县清水乡大寺古村。他是群众眼中的技能大师,技术明星……他以自己20多年对农机具的钻研、维修制造,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草根企业家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创业风范。

目前马德明创立的青海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占地6亩,员工约60人,从事农机具的研发、生产、推广、销售、技能培训等。主要加工制造谷物脱粒机系列、小型割晒机、卧式锅炉系列、双层面高效节能热循环采暖炉、家用小型核桃剥皮机、玉米蚕豆两用脱粒机、粉碎机等产品。在短时间内铸就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多年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马德明说“他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完美主义者,凡事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说起自己的这一路,马德明一扫脸上的腼腆,开始滔滔不绝——头顶似火骄阳,有时候一干就是一天,一整夜,忙起来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滚烫的铁水不时会溅到胳膊、脖子上,工作服和贴身衣服被焊花烫出大大小小的洞……,这些事迹从马德明的口中说出来,显得异常的平淡。

“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我父亲的教育,在我印象当中,我父亲是全村二百来户近1500人中唯一会驾驶和修理青海手扶拖拉机的人,是全村的能人。”马德明说,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放弃了继续上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将村民的播种机,脱粒机、喷雾器等各种用具一一修理好,在修理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了解到当时很多用具并不适用于西部山区实际需求,想为我们老百姓做出一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需求。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贫穷,马德明就去出门赚钱。

20多年来,他没少吃苦头,但也并未放弃,一路披荆斩棘,摸索,钻研,开始他的制造之路。1994年带着几件自制的修理工具,在循化县城环城路一间简易的铺面里电焊及农机修理铺。当时,县内手扶拖拉机除了耕种庄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到外地去淘金挣钱。手扶拖拉机成了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和种地拉运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械。因此,在出发前修理或保养一下自己的手扶拖拉机是拖拉机手们的最大心愿。很多客户都找他捣鼓。他们说是马德明修理收拾过的拖拉机从出门到回来的几个月里从来不出任何故障。就这样,马德明的家名—“哈三”在循化基本上家喻户晓了。

马德明深刻体会农民之苦,尽他所能为农民排忧解难,解决“疑难杂症”。相比种田,收获时更辛苦,因天气多变,抢收稻麦,缺少劳动力,不能及时进行脱粒入仓,这成为百姓的一大烦恼,西部山区稻麦成熟周期长、麦秆长,脱粒季节气候已变凉,当时市场中的脱粒机是根据内地环境而设计制造,用于这边明显不太理想,麦秆多、喂入稻麦时滚筒很容易缠草,而无法从机子中排出,工作效率和精选效果很低、村民保养意识和故障排除能力不足,于是马德明深入各村去解决、排除机器故障,为民解忧。在此期间,总结出当下百姓最需要的是一种适合西北山区可移动和维修方便及精选工作效率高的、能够较理想地解决实际需求的多用脱粒机。于是,他找一台报废了的脱粒机,用2年时间,不断拆卸、组装、摸索、改进、试用、创新,最终设计制造出一种工作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4倍以上的脱粒机,此机子不管稻麦怎样喂入工作,都能利索地进行脱粒,不出现滚筒缠草现象,能真正解决百姓在脱粒中的所急,所想问题。

产品创造成功后,很多百姓开始找他订购脱粒机,但因缺乏厂房、设备和技术队伍,供不应求,收到100多台订单,他找几个人自己在当年麦子收获前只完成了30多台脱粒机的制造,使30户人受益,百姓赞声不断。万事开头难,这30多台机子对我来说很难得,创作过程更是艰难,不停地想、看、拆、装、磨……亲力亲为,力求“完美”,却也觉得不满意。马德明觉得当时要想解决百姓的脱粒问题及需求,最重要的还是缺乏一定的技术,于是他又踏上寻求技术的道路,找大企业无偿工作,在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短时间内企业管理人员看到他的优势能力,将重要工作交予他,并获得一定报酬,同时,也使他收获颇多,学会了操作车床、铣床、刨床等机器,并了解了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因马德明工作踏实认真,工作能力强,很快被祁连县农机修造厂负责人聘请,并担任技术指导。在期间,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技能,并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两年后,他带着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在循化县城郊区买了六百多个平方的地皮,盖了简易车间,想办起自己的农机研发和生产厂地,却因资金、设备等因素,无法满足老百姓缺乏先进产品的需求。于是,他再次出门找企业合作,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开发设计谷物扬场风扇。在此过程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看到的都是马德明在车间工作捣鼓的身影,他对这份事业的热衷已无法形容。

3年后回到家乡循化县,办起了“循化县农机修造厂”,制造销售他制造的新型精选脱粒机、锅炉等。从严格选料、下料、精加工、焊接、组装、打磨、喷漆、检测、到出厂,每一关都亲力亲为,直到每一个细节都毫无问题才出售。他研发的多用脱粒机可以脱粒小麦、青稞、油菜、玉米、豌豆、藜麦、粉草等,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解决了稻麦收获时,抢收抢打、粮食及时入仓等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群众的欢迎,还不断地销往省内外,产品供不应求,规模也越来越大。

马德明深刻体会到冬季取暖效果不理想,一进屋都抢坐在炉子边,才能感受到热度。他想到要改造炉具,因为我们高原气候冬季长达6-8个月且寒冷耗煤,于是他不断地思索和研究,根据老百姓生活取暖方式,于2010年研发出双层炉面热循环取暖炉,产品功能理想,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该产品比传统燃料节约30%-50%燃料,室内温度比传统炉提高1-2倍,使火焰在双层炉面内强制循环,提高了室内温度和热量面积,吸入烟筒的火焰和灰尘降低70-80%,技术先进,购买的客户络绎不绝。根据本地实际,少数民族丧事喜事和餐饮都离不开烧水锅炉,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立式锅炉,市场上烧水锅炉也都是传统的立式锅炉,不便移动、烧水时间长,致使炉内水变浑浊、耗燃料、烟筒排放火焰和灰尘太多,污染环境、炉内水垢很难清理等,根据这些不足因素,他就开始研究和设计,设计出一种新型可移动卧式锅炉。传统立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1-1.5小时左右,耗煤30斤左右而马德明开发的卧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要20-25分钟左右,耗煤4-5斤左右,排放在大气灰尘和火焰降低60-70%,并将排放到烟筒内的火焰再次利用起来可烧水,大大改善了传统锅炉中所存在的问题,易清理水垢、节能环保、便于移动,该锅炉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不放弃努力成为马德明的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再争取更是他的职责。为了扩大市场,他将研发的产品推广到外州县,亲自操作机器、手把手教农户正确使用,并让农户先试用,试用待满意后才付款。他生产的产品年年供不应求,收到群众好评。并且各类产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登上了《青海日报》《青海农民报》《青海科技报》等。群众抢购产品,称赞不断,笑颜连连……马德明说:“这一切,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喜悦,群众满意我的产品,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马德明生产的脱粒机于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哈三”品牌先后获“循化县好商标”、“海东市知名商标”、“青海省著名商标”等;近几年来,企业先后被各相关部门评定为“年度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年度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科普示范基地”、“循化县先进基层工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青海省科技型企业”、“全省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创业奖”、“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等。2012年中共海东地委、海东行政公署评为“海东地区就业创业先进个人”;2015年获“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2016年,本厂名称变更为“青海省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创业”有着太多的心酸历程,不断钻研,不断发明,不断试验,亲自与农户进行产品试验,亲自用本厂脱粒机脱粒,亲自用本厂小型收割机收割,做实验,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改善,不停的研究,最终达到最完善效果。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自身的努力干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从十几岁在村里维修家电、手扶拖拉机,到县城电焊铺,到第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修造厂,再到国家发明专利获得者,马德明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技能大师,他的成功,源自于对生活工作的那一份踏实、认真、热爱”。

2024的工匠事迹材料篇4

艾爱国是第一位从湘钢走出来的焊接大师。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到亚洲最大深水油气平台——南海荔湾综合处理平台,这些国际国内超级工程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从助力中国船舶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国外企业“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都离不开他的焊接绝活。凭借一身绝技、执着追求,他2021年被授予“七一勋章”。

他在上世纪80年代采用交流氩弧焊双人双面同步焊技术,解决当时世界最大的3万立方米制氧机深冷无泄露的“硬骨头”问题;上世纪末带领团队10年攻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国产化;花甲之年带领团队解决工程机械吊臂用钢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大幅度降低中国工程机械生产成本;主持的氩弧焊接法焊接高炉贯流式风口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专利6项,获发明专利1项。他用5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最初写下的“攀登技术高峰”的目标,将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如今,72岁的艾爱国仍然留在湘钢,工作在生产科研第一线。这些年,他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在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成为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

2024的工匠事迹材料篇5

刘丽始终把“我为祖国献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己任,坚守在生产一线,苦练本领。她专注于解决生产难题,研发各类成果2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33项、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软著41项。她研制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使操作时间缩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寿命延长6倍,在60000多口油井应用,年节约维修工时10万小时、节电2.4亿多度。她研发的“螺杆泵井新型封井器装置”等一批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技术空白,累计多产油60000多吨。

刘丽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8月,拥有35个工种、11个分会537名成员。10年来,实施订单式培训、体验式五步阶梯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累计培训技能15000多人次,65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135人被评为技术能手。工作室探索实践“技师联合研发、革新工厂自主生产、示范区试用推广”的“研产用”一体化模式,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余件,创效1.2亿元。

作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协会主任,刘丽带领中石油专家团队行程17万公里,走遍石油、炼化、石化生产现场,以“择优百项创新成果、开展百次技术服务、精选百个难题攻关、优选百名培训专家、培养百名人才接续”的“五个百”工程为引领,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跨地区技术服务等活动,攻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级生产难题10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704项,技术技能成果获奖2081项,为油气勘探领域技术技能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的工匠事迹材料篇6

戴志勇

自在向本次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提工匠精神,从德国制造到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从瑞士手表到中国航天,可圈可点的案例分析与文化自省,已经在以朋友圈为代表的舆论场上流行了一轮。

前些日,李提醒中国还不具备生产磨具钢的能力与圆珠笔头的squo;圆珠squo;,目前仍然需要进口,点出一个基本现实:中国制造中的粗制滥造仍触目可见,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其实,制造强国只是工匠精神的果,不是因,也不是终极目标。工匠精神的因与终极目标,都是人本身。

今日提倡工匠精神,首先是因为我们希望告别圆珠笔老不出水或用一次就坏的时代,与那些卓越之物共生共处。我们希望厂家制造的一口锅,从出生到老年,都仍然好用;一块表由奶奶传下来,戴在腕上仍然滴答不止;城市的下水道于一百多年前建造,还是那么通畅。

由此,很多生命记忆得到活生生的传承,卓越之物里饱含着人的专注与深情,传达给一直使用和保存的人。对天地间的各种产品,我们不是弃之如敝履,而是当做值得爱惜的果实。人与物之间,才会告别粗鄙,达到一种美好的状态。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产品,如果靠地沟油与三聚氰胺就能赚大钱,工匠精神就只能是一句口号。只有当我们开始真正欣赏匠心独运的人,当看到一位拿高工资的高级技工,不是因为其收入超过名校硕士而羡慕,而是因为他对手艺的专注去尊敬,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人,才会成为一种精神标尺。人与人之间,也才能告别粗鄙,回归到生命品性的相互砥砺与欣赏。

就像日本与德国一样,告别粗鄙时代,要经历管理与教育的双重革新。

二战后,日本企业界在美国质量管理之父爱德华兹·戴明的全心协助下,迅速提高了日本制造的质量,取得经济奇迹。这种管理变革不会凭空诞生,源自人的意愿、视野与学习能力,教育显然更为根本。

德国的教育体系里,在接受覆盖全民的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很早即向职业教育与文科中学分流。这种分流的好处有两个:其一是减少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的危害,避免了类似中国应试教育对学生兴趣乃至人格的伤害;其二是较早使学生依照性之所近者,确定自己的职业主攻方向。

尤为重要的是,这种职业教育,不是在学校里做与社会无关的学习,而是在政府的宏观制度设计下,直接与企业就业岗位对接。将一线实践与课室里的研究融合在一起,琢磨产品的精度,理解市场的变化,从小铸造出德国人的工匠精神。

反观中国,职业教育不职业,精英教育不精英的状况,广泛存在。为了争抢经费,各种中专和大专院校也追求大而全的学科设置,以提高学校行政等级。为了分数,除了极少数可以兼顾的学生,家长不得不让孩子逐渐放弃手工与兴趣,放弃生活教育与人格磨砺,进入刷题式学习。

这也是一种教育上的粗鄙状态。树大者根必深。只有改变这样的现状,工匠精神才能光而大之。

2024的工匠事迹材料篇7

**工作多年来,从学习中总结,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多篇技术论文,分别在《中国电力》《**电力技术》等刊物上发表。他所负责的“丰镇1号机组通流部分改造后振动处理”项目荣获**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的“大型干式低nox燃气发电工程及综合性能研究”科技项目获**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准大电厂1号机组试运期间,制造厂提供的高压缸启动方式,由于排汽量无法满足空冷厂家明确提出的冬季空冷系统最小防冻蒸汽流量要求,deh相应逻辑组态也不能满足现场要求,**主动请缨,提出在现场自主进行逻辑改造,在通过对其它电厂进行调研后,决定参照600mw机组控制逻辑,制定改造方案,并多次讨论研究,利用仿真试验对逻辑进行不断修改、优化,对控制参数进行整定,最终确定了启动程序及冲转参数,顺利实现了机组高中压缸联合启动一次冲车并网成功,圆满解决了制约机组冬季安全启动的技术难题,为确保机组按期投产并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先后协助解决了准大电厂和锡林电厂机组大修后振动大、轴瓦温度高等设备故障,准大电厂1、2号机低压缸变形处理,锡林电厂1、2号机调节级围带脱落处理、汽轮机断叶片处理,新丰电厂1号机高中压外缸裂纹处理等重大技术难题,消除了设备隐患,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达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标准,他经过多方调研,提出采用脱硫除尘一体化协同技术方案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两台机组的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家要求最低控制值,提前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为碧水蓝天保卫战贡献了力量。

面对企业机组能耗指标偏高的困境,**年,他牵头实施了空冷机组乏汽余热利用改造项目。该项目一方面可以提高热能转化效率,大幅减少汽轮机冷源损失,改造后机组供电煤耗同比下降21.95g/kwh,**年,完成供电煤耗310g/kwh,全年可节约标煤价值**多万元,为企业减亏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增加机组供热能力50%左右,为呼市地区替代小锅炉供热,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清洁能源供热比例也有着实际意义。

**年,他主持将模型的预测控制先进算法和先进控制技术研究应用于金山热电公司两台300mw机组负荷、主汽压、气温等核心控制系统,取代传统前馈+pid反馈控制模式,解决常规策略在大滞后、多变量耦合过程控制时难以深入兼顾调节速度和稳定性的问题,显著提升了机组负荷跟踪性能,项目实施后,使机组agc调节指标大幅提升,截至**年5月,“两个细则”累计奖励电量达到6027万千瓦时,为公司增加经济收益1705万元。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细心观察,他发现输煤系统汽车卸煤沟挡煤帘由于挑杆与挡煤帘托滚配合精度太高,而且挡煤帘数量多,稍有误差,容易造成挑杆与挡煤帘托滚配合不当,受力不当,造成挡煤帘损坏,甚至脱落,影响电厂的正常运行。他在潜心研究并大量查阅国内外专业资料的前提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发明了一种新型牵引式挡煤板,用牵引式的挡煤帘代替原来挑托式的挡煤帘,用柔性接触代替刚性接触,并且“火电厂汽车卸煤沟牵引式挡煤板”和“火电厂汽车卸煤沟绞龙输煤装置”两项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目前已进入成果转化应用实施阶段。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先进基层事迹党组事迹材料7篇

雷锋的个人事迹材料5篇

的主要事迹材料8篇

组织的事迹材料8篇

材料员先进事迹材料推荐7篇

表彰的事迹材料8篇

立功的事迹材料5篇

书香家庭的事迹材料6篇

材料组先进事迹材料优秀7篇

的主要事迹材料参考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061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