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案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组的学生,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案的制定过程,增强他们的学习参与感,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角的认识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角的认识教案篇1
课 题: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
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第5页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小学角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3、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引导学生画角,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指名学生汇报。
师:你能从图中找出角吗?
指名学生汇报,课件闪动角。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角及各部分名称
(1)出示三角尺,请大家摸一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角有尖尖,角的两条边直直的……)
(2)谁来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一看?(有学生只摸到角的顶点处)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互相指指看。(学生会指着两条边)
(3)观察对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过大家的想象和仔细观察,我们得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课件的演示,看看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想想,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
我们指角的时候一定要把角的顶点和边准确的指出来。
完成练习: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
教师演示滑动角,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这个角,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点击课件)
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吸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吸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然后通过课件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学习画角
(1)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那你能不能把角画出来呢?老师示范画一画,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从顶点起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
(2)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指明学生说说怎么画的。
(3)师:为了让学生能规范正确地操作,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画角时除了纸和笔还需要什么;强调直尺。②画角时要画些什么,进一步巩固角的特点。
(4)用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交流画角的顺序:先画顶点再画边。运用动画的方式进一步强调画角时要用直尺。学生说画法,教师随之板演。学生练习画角,找出一些画得比较好的作品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师:设计了数角的检测练习,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指一指图中哪里有角。
2、找一找自己身边的物体中哪里有角。学生从自己身边不同的物体表面上找出角,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内化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谈收获,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
小学角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经历图形从“体”移到“面”上去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激发学生认识图形的兴趣,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安全意识,体会到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幼儿园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对于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本课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四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图形,正确辨认平面图形
1、巧用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课件演示安全标志,猜猜什么意思,及时渗透安全教育)
2、进一步感知、揭示课题
①认一认。(借用上面标志,让学生说出图形名称,教师点击课件,删去标志的内容,出示平面图形,并出示相应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板书图形名称,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②记一记。通过同新朋友平面图形打招呼,加深对图形的印象。
③分一分。把图形归类,于此同时,强调分图形时,要有序进行,才不会漏选。
④理一理。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并重点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各种三角形的相同之处。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1.找一找,说一说
让学生在桌面上的积木中,找出平面图形,摸一摸、说一说摸到的感觉。
2.看一看,想一想
面跟体的关系(课件演示——面在体上及分离过程。演示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在长方体上能够找到长方形……)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启发引思
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让学生想办法把平面图形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到纸上。
①想一想:学生独立思考
②议一议:同桌交流
③说一说:有哪些好办法?
④看一看:你们想的办法和书上小朋友的一样吗?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的办法比书上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
2.动手操作,深化认知。
①谈话激趣:课本35页,小朋友们利用图形创造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用刚才想的办法(描、印、折、画、摁)或其它的方法,小组合作,用这些平面图形创作出更有趣的画。
②小组汇报,展示作品
教师展示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创作的作品,并进行点评。③师自创画。(在画的过程让学生猜老师要画的`是什么图形,并小结图形特征,再数数老师的画,由哪些图形组成,它们各有几个。)
3、体会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不仅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也能找到这些图形。像我们刚才的安全标志就有这些平面图形,教室里也有,请同学们找一找。
四、习题设计
1.游戏
①举一举:教师说出平面图形名称,学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②抢答:教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说出图形名称)
③摸一摸,猜图形:让学生更进一步感知图形的特点,加深印象。
教师拿出一些物体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说说你摸到物体的面是什么图形,看谁最聪明,摸的准,猜的准。
2.“连一连”。建立图形与名称的联系。
把四种图形与对应的名称连起来。(学生先连一连,然后课件演示。)
五、学习反思、品味收获
你今天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哪些方面你表现最出色?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在回家的路上或在家里找一找哪些物体上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平面图形。
2、同爸爸,妈妈玩图形游戏。
小学角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112113页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4.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掌握角的画法。
教具:三角板、红领巾、扇面、棋盘面
学具:两根硬纸条、图钉、橡皮头、直尺、小棒、彩纸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板书:角。问:这个字你们认识吗?(齐读)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有角的图形吗?说说看,哪些图形上有角?(生举例)
说到三角板,师出示准备好的三角板:老师这里就有一把三角板,谁愿意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现在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指直角),把这个角描下来,请小朋友注意看好,老师是怎么描的?
说到红领巾,师再出示红领巾,红领巾上有几个角呢?谁来指一指?
老师也把它贴到黑板上,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锐角和钝角)。
看,黑板上现在留下的这些图形就叫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三个角,说说你看到的角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直的线,一个尖尖的点)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和这个尖尖的点,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有谁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师介绍)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角就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
2.在我们认识角的时候,有几个小动物也找来了他们认为的角,你们看,他们找的对吗?
出示小兔,我们先来看小兔找的角,对吗?
再来看小猫找来的角,(不对)为什么不对呀?谁来说说?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吗?(学生上来动手使两条边碰在一起,形成顶点)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
小羊找的对吗?(对)
再看小狗找来的对吗?(不对)说说理由(两条边不是直的)。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一生上来动手拉一拉)你是怎么做的?
3.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小猫和小狗改正了错误,下面请小朋友快速用手势表示,这些图形是角吗?
4.我们已经学会了找角,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请小朋友来找找这些图形中分别藏着几个角?
看,这是什么?(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几个角?(指名上来指)
再出示棋盘(六边形),这是我们小朋友玩的飞行棋的棋盘,这个棋盘上又能找到几个角呢?(指名上来指)
5.刚才小朋友很快帮老师找出扇面和棋盘上藏着的角,相信下面这一题也难不倒大家,请小朋友把书打开到116页看第2题,这些图形中又藏着几个角呢?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谁来和小朋友汇报一下,(口答校对)。如果有图形学生有争议的,师出示图片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三、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个角,会画吗?试试看(师巡视,找一个画法正确的小朋友板演)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小朋友的画法再来画一个角,好吗?(生练习纸上练习画)
找几人上黑板画(画不同方向的)
2.画好后,和同桌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四、做角
1.课前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2个纸条、1个图钉和橡皮头,猜猜看,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做角)你能行吗?
2.小朋友动手能力真强,我们一起来玩玩自己做的活动角,好吗?
我们一起来变一个大一些的角,能再变大些吗?变小些呢?
3.老师也做了个角,你能变一个比周老师手里的这个角大些的角吗?变一个小一些的角呢?
(指名上来拉)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原来角的大小只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五、总结
今天,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了哪些本领?(学生自由说)学生说到学会了画角,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在脑子里画一个角,想一想,要先画一个顶点,然后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另一条边你画好了吗?把眼睛睁开。
六、游戏
小朋友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来玩几个游戏。开心吗?
1.我们先来玩折纸游戏。请你拿出一张白纸,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折好后指给同桌小朋友看你折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2.我们再来玩剪纸游戏。请小朋友拿出一张彩纸,看看这张纸上有几个角?动手摸一摸。现在我们在纸上剪一刀,看看纸上还留下几个角?
师巡视,选取不同的剪法展示。说说现在纸上留下了几个角?
3.玩小棒。1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2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3根小棒呢?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摆?请几人上黑板摆,有和黑板上的摆法不一样的小朋友自己上来摆,说说你摆的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小学角的认识教案篇5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经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再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因此,不少教师都借助多媒体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动态呈现。然而农村大部分学校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许多学校连幻灯都没有,更别说多媒体了。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尚属贵族消费,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只能是望洋兴叹。为此,在这偏僻、落后的农村小学,要用好新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立足实际,根据具体的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不少老师的探讨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没有多媒体的课也同样精彩。现将长方体的认识一例整理描述如下,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生活入手引出课题
师:(手中拿着纸牌)这张纸牌是什么形状?这一副纸牌呢?(生:一张是长方形、一副是长方体)。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牙膏盒、化装品盒、粉笔盒、冰箱
师:你们觉得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略)
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特征还是有所了解的。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评析: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即纸牌入手,从平面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二、实物感知形成表象
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
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模型(事先准备好),先摸一摸,再想一想你们摸的平平的部分叫什么?
生:面。
师:再用手摸摸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这一条共有的边,它叫什么呢?
生:有的说叫边;有的说叫线段)。
师: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棱。同学们用手再摸一摸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的棱。再用手摸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生:有一个点。
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评析:借助教具、学具,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触摸长方体实物,从整体上观察长方体,直接感知长方体有面、棱和顶点等三个要素,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三、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1.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点。先请每组同学选择1~2个想研究的长方体物体,采用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当然也可以用信封里的长方形纸片做一个长方体,看同学们能否发现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待会儿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
师:哪组愿意先派代表来说说?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 2个面是相等的。
师:现在,你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进一步观察,看一看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学生观察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探究长方体棱、顶点等特点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时,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
师:怎么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学生分组汇报证明方法。
师: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再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数一数,一个长方体共有多少个顶点?
3.抽象概括总结特征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探究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谁能较完整地说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评析:改变以往教师包办的做法,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其在看、数、量、剪、拼、比、想等实践活动中,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并凸显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及探究能力。]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组合作,做长方体的框架。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并讨论汇报回答以下2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再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教师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评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一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再现了长方体的表象,有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注重在变式中理解,通过把长方体的横放、竖放、侧放,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长、宽、高的含义。]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知
1.基本练习:p23第1、2题。
2.综合练习:p23第3题。
3.拓展练习:(填一填)
(1)把一块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11厘米;7厘米的长方体,平均锯成两块小长方体。
其中每块小长方体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评析: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又得到了培养。尤其是第3题的变式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又培养了灵活应变能力。]
五、全课小结总结升华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略)
[总评:本节课求新存异,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教师仅利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几件必须的教具、学具,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同样为大家呈现了一节较为精彩的课。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体讨论,学习效果会更好。本节课在新知探究中,教师能立足实际、因陋就简,利用好现有的教具、学具,引领学生在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三个要素中,理解了长方体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看、摸、数、量、剪、比,甚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长方体等丰富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亲历、感悟长方体的特征,使其在真正的意义上理解了长方体的含义。]
小学角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个环节: 教学1吨有多重, 特别是"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你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
生1:太重了,拎不动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1)、实践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 实践作业。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鼓励表扬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
生:小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完毕
师:那组愿意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1:10千克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xx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动3【练习】练习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活动4【讲授】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