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现在读后感是对书中结构和叙事方式的思考和分析,让我们更加理解作品的构思和布局,顺风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灯塔上的光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篇1
灯塔在晚上为海上的船只照亮方向,所以守塔人的工作非常重要。在平时,他每天的工作是擦亮灯镜,让灯光保持明亮;修剪燃过的灯芯,加满灯油,上好发条,保证航标灯在夜晚旋转,给四面八方传递信号。最重要的是每天记录灯塔日志,不能间断。大海的天气多变,有时晴朗,有时大风,有时大雾。大浪翻滚的时候,守塔人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落水的人。
守塔人的生活非常辛苦。从接到任务从事守塔这份工作起,他就要克服孤独,坚守岗位,不能离开。勤务船每隔三四个月才给他送一次食物,而平时守塔人只有一个人烧饭、吃饭,所以他很期待妻子来和他团聚。后来,守塔人妻子也来到了这里,他们的孩子也在灯塔里出生了,守塔人的生活和灯塔融合在了一起。
守塔人为了工作和责任,克服了生活的艰苦,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从守塔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坚守的意义。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完了《爸爸的灯塔》。爸爸,一个神圣的角色。他,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孩子眼中的一座坚不可摧的高山。然而在《爸爸的灯塔》中,这个孩子的爸爸却永远不再是那座坚毅、挺拔的山峰了。
她的爸爸是一只高大的“猛兽”,又是一个顽皮的捣蛋鬼。爸爸是一位建筑师,他喜欢画灯塔,只要纸上有空隙的地方他都要画上奇形怪状、五彩斑斓的灯塔。爸爸的梦想是能够设计一座真正的灯塔,他非常崇拜影片《贝尔灯塔》里的主人公史蒂文森。终于,爸爸在一座名叫象贝的小岛上,设计了一座灯塔。全家都非常高兴。然而好景不长,有一次爸爸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回来时的爸爸坐在轮椅上,右手几乎失去了知觉。但她和妈妈依然爱着爸爸,她还是喜欢和爸爸玩。面对巨大的悲痛和不幸,她们选择了从容应对和坦然接受。不管怎样,她都会像从前那样呼唤爸爸,对他笑,跟他说话。她记住了妈妈说的话,她们依然是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
然而,我很辛运,我的爸爸是一名厨师,经常烧一些很好吃的菜肴。但我经常认为我的爸爸很没用,只会烧菜,智力还没我高,因为他连二年级的课本都一窍不通。我有时都会嫌弃爸爸,他不懂我学的知识,在我有不知道的问题时,我问他,他只会说一些大道理。我曾有几次和爸爸天翻地覆地吵架,是因为爸爸说了一些大道理,我嫌他啰嗦。
现在我读完后才知道,不仅母爱无私,父爱也很伟大。
爱,没有语言,只有纯真的奉献;爱,只有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篇3
阅读了一部份后,我“啪”地合上书,心里叫嚣着:妈呀!这是意识流呀!这时透过指缝,我看到了书背后的书评:“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突然,不看完书不读任何书评或介绍的原则有点动摇了,答案得到的太简单总是会让人眩晕。
鉴于以前,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接受印象派油画,如今这本书我决定用看印象派画的方式去看,不要字斟句酌,粗粗地离远点看——有趣、挺妙。
我手上这个版本,到了第155页,第一次出现场情的这一天才算结束了。中间出现了不多的几个人物,大量字幅在描写人物的思绪、感受、话语,面对同一个景色不同的人看到的完全不同;同一件事情男人和女人的'看法是地球的两极;天天见面的熟人,旁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真实的想法。正确的感受产生正确的反应,继而行动正确;错误的感受产生偏激的反应和行为;思绪可以起飞落地,再起飞,任由它飞翔,作者写得太妙了。
拉姆齐夫人与孩子们
在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就算是孩子的父亲也不能在话语上对孩子有一丁点儿的伤害,如能不能去灯塔的话题。就算是打鸟等恶作剧,在外面玩得不能准时参加晚餐,终归在母亲眼里与孩子的可爱和纯真—相比都不值一提。孩子敏感纤细的感觉和依恋,直觉的准确都以一种蒙太奇一样画面的方式表述出来。
拉姆齐夫妇
对拉姆齐夫妇的描写真是让人赞叹,这一对夫妇,男人与女人,思想没有任何交叉点,连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都没有,男人理性又软弱,看似强势暴躁又需要被肯定和支持。
女人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她打理着家中生活的一切,计算着每一项花销,努力让丈夫和孩子过舒适的生活,难处却从不诉说。
女人有着准确的感觉。虽然男人总认为女人没脑筋,但是拉姆齐夫人(包括莉丽)的感觉多么准确。除开学术研究,拉姆齐夫妇能准确地知道对方的情感需要,并放下自我,成就对方的情感,处理生活上的困境时,双方非常默契。
看到拉姆齐先生喜欢逗趣漂亮而头脑简单的年轻姑娘;拉姆齐夫人喜欢头脑单纯的少年时不禁笑出声来,多有意思的一对夫妇,男人和女人之间很多时就是这样,思维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有时候像两条平行线,但不妨碍他们伉俪情深。让我想起圣经上说,知识让人自高自大,唯爱能造就人。到了拉姆齐夫妇这个年龄,撑起家庭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爱情,包含的已经太多太多。
成为帮助者
拉姆齐夫人的感觉:男人们缺乏能力,需要帮助。这种感觉支持着她的各种行为,对丈夫、对塔斯莱、对卡迈尔、对班克斯都是这种情感——他们需要帮助,她愿意提供帮助。
在晚餐上,莉丽不喜欢塔斯莱,她冷漠地旁观,冷静地分析每一个人,这餐饭她吃得无趣,但她最终按照拉姆齐夫人的请求抛开自己老处女的坚持,成为帮助者后塔斯莱对她非常感激。她同时发现塔斯莱知识惊人地渊博。
女人,放下心中的某种骄傲,真正顺服下来做好上帝最初给你设定的角色时会发现,事情会向好的地方发展,尽管在做起来时候是那样难,终究会是好的。
文章的最后,詹姆斯本来坚持着要反抗暴君,结果心满意足。如火山一样压抑的激烈情绪被轻松化解,只因为父亲赞扬了一句:干得好!无论最初人们对拉姆齐夫人有何种偏见,无论孩子们对父亲怀有多深的不解和恨意,只要让他感受到爱,心中高筑的城墙瞬间就会被瓦解,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篇4
拉姆齐夫人答应小儿子第二天到灯塔去,然而因为天气不佳,这个计划没能实现。转眼匆匆十年,拉姆齐夫人逝世,一切已物是人非。一战后,拉姆齐先生带着儿女再次前往灯塔找寻归宿。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不简单的是彼岸的灯塔十数年如一日造谣的拉姆齐一家的灯光——拉姆齐夫人不朽的灵魂之光。十年前,她将性格迥异,本应矛盾重重的拉姆齐先生、儿女与一众宾客聚在一起享用一场宾主尽欢的晚宴,十年后尽管她已去世,家人在看到灯塔的光芒时依然会想起她带来的光明与美好,究竟是什么使拉姆齐夫人的魅力超越时光与生死,而得以永恒?我想,可以将之总结为一个字“和”。
什么是"和",它可以是平和,自身发自内心的"平和",拉姆齐夫人每每注视灯塔的光柱,总是觉得“这稳定的长长的光柱,就是她的光柱”,灯塔的光芒平静、安远能穿透黑夜的暴风雨为航船指引方向;而拉姆齐夫人内心平和,极致的平和能打造安宁稳定的心境,这也许就是夫人的内心在与灯塔相应合吧。暴雨滂沱不过片刻,春雨绵绵却可润泽一个花季;瀑布飞流直下不过十丈,江河缓缓而行却绵延千里。诸多事实都可证明,"平和”代表了一种稳态,自然也就更长久、更接近永恒,心态平和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便可带去温和的甘霖,解了别人郁结躁动的渴,使那人“饮”后回甘,心里难忘之润物无声的雨。
“和"也可以是“调和",对人际关系的调和。拉姆齐夫人无疑是善于交际的,这种游刃有余来自她对不同个性的精准把握,拉姆齐先生冷酷专制,一心追求哲学的高峰,实际却渴望他人的仰慕和同情;塔斯莱先生言语刻薄,看似学问高深,实际却极度自卑,期盼得到关爱。还有许多性格迥然不同的人,拉姆齐夫人都准确的了解他们的本质,巧妙地调和他们的矛盾,使这些易燃易爆物得以在“洛希极限”外安享一顿晚餐。而十年后没有了拉姆齐夫人的调和,詹姆斯时常在心里暗骂拉姆齐先生暴君,莉丽也常对他敢怒不敢言,这时拉姆齐夫人的形象便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勾起无限怀念与遗憾,“调和"使人与人之间在保持各自特性下的相交谅解成为可能,这在如今追求个性解放同时要求和谐的社会是一种宝贵的能力。
“和"还可以是与生活“和解",拉姆齐夫人清醒的认识到这个世界“没有理性、秩序、正义;只有痛苦、死亡、贫困",这不难得,拉姆齐先生认识到了,因此他选择遁入哲学,完成他从q到r的挺进;莉丽认识到了,因此她选择提起画笔,为了她的“真实感”十年踌躇不前。而拉姆齐夫人却折中选择了与世界、与生活“和解",她一方面干着一名家庭主妇要做的活,一方面常常去往那些穷人家探访帮忙,同时她又会在寂静无人的黑夜,独自观照自己独立的人格与思想。她既不因愤世嫉俗而追求虚无的孤高,也不因生活的平淡而沦于庸俗。她的美很大部分来源于"和解"带来的特别气质:一种出世的平凡,一种入世的淡。,在一众或求入世或求出世的挣扎中,拉姆齐夫人这样特别,也因此这样令人难忘,她让人不仅想起所谓历经人生苦难后真正的英雄主义,想起孔子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伟大的灵魂似乎总能在与生活的“和解"中找到一致方向,从而更具有启示意义,更能得到永恒。
自古都有以“和"为贵,而"和"之一字实则包罗万象。心态"平和",就能常怀平常心,游走世间而不受约束;善于“调和”,则能达到与人交,“和而不同”,亲君子远小人;学会与生活“和解”,则阅尽千帆之后仍怀一颗少年心。伟大的精神、思想因为注入“和"的内涵,所以得到永恒。愿如拉姆齐夫人,能有一座灯塔。时刻将“和"照彻心扉。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篇5
?爸爸的灯塔》这篇文章中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他有的时候也会像一个小孩子,有一次爸爸偷偷把我的遥控飞机拿去玩,飞机在天上自由的飞,但是却没有回来,爸爸在我面前羞愧得像一个小孩子,跟我说对不起,我也能理解爸爸,所以并没有责怪他。
他会设计高大的建筑,他自己已经作出了很多用木头做的东西例如小汽车,轮船、他也会做各种各样的迷你纸房子等,但是这些物品还不是他的愿望,他最大愿望就是能设计一座灯塔,终于有一天,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但是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为了能制造出文中他心目中的灯塔,他在纸上画满了奇形怪状各种灯塔,这些灯塔有的像塔。有的像箭。有点像螺,最后他终于制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灯塔,在建灯塔的过程中,危险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在他们建灯塔的过程中,悲剧发生了,因工人操作不当,爸爸上去救他们,结果自己身受重伤,右手不能动几乎失去知觉,记忆也出了些问题,爸爸躺在床上,但是我和妈妈并没有因为爸爸什么事都做不了就不管爸爸,而我和妈妈确是在爸爸身边,细心的照料他,以前爸爸是我的灯塔,现在,我要变成爸爸的灯塔。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也向我们说明了,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有毅力,有梦想,可以和小孩子融为一体的伟大的爸爸,文章作者说:以前爸爸是我的灯塔,可想而知,以前他的爸爸,是非常照顾我并且,很爱我。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篇6
弗吉尼亚·伍尔芙,或者还是顺口称作“伍尔芙夫人”吧,是我意识流小说阅读计划的一部分。我先前听说过一个阅读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后,再去挖掘他所青睐的作者,列出名单去读这些作者的作品。沿这条脉络读下去,不仅能加深认识,还能感受到作者间的相互联系,我觉得此方法可行性很高。
之前读马尔克斯,对意识流十分感兴趣,于是就挖掘出伍尔芙、福克纳、乔伊斯三位代表性作者,决定系统的阅读一下。
?到灯塔去》的故事其实不复杂,但由于意识流写作手法,使得阅读时必须把各个角色的视角拼凑在一起,才能理清小说主线。这样就间接提升了本书的阅读门槛。这本小说的时间线,主要分成两部分(中间有一个交待时间流逝的.过渡章节):一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姆齐一家和朋友们在海边度假别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大战之后,十年光阴流逝,物是人非,一家人故地重游回到别墅的境况。
值得强调的是,这两个部分所描绘的都是一天时间内的故事。也就是说伍尔芙用复杂的意识流手法,把两天内的生活写成了一部二百多字的小说,在有限时间内,加入大量的回忆和倒叙,把故事塑造得极有厚度。
小说定名为《到灯塔去》,但其实直到故事最后,一家人才真正登上那座灯塔。在故事中,小儿子詹姆斯很想去海边的灯塔看一看,却因为天气原因没去成。而等到他真正登上这座灯塔时,他已从小孩子成长为青年,身边的多个至亲也在十年岁月里,因疾病、战争相继去世。除令人感喟岁月无情之外,这里的“灯塔”也多了一层哲学意味,代表着人对理想的追寻(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因为追寻理想是件不需理由的事,是人类反叛世界虚无本质时,对最优道路的选择。
故事中的人物,其实就展现了理想面对现实时的不同形态。比如:拉齐姆先生在小说中是位哲学教授,但由于家庭生活和个人天分的原因,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本辈子的成就都可能只局限在教书育人,而提不出什么开创性思想。他的选择是:接受现实,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再比如:大儿子安德鲁,他是个数字天分极高的年轻人,理想是到剑桥大学求学,成为数学家。但他却因为战争被应征入伍,最终殒命于枪弹下。
着重要讲的是暂住在拉齐姆别墅的莉丽。她是个蹩脚画家,同样也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在当今的中国,我们尚且用“大龄剩女”这样有负面色彩的词给这类女性贴标签,足可以猜测到一百年前世俗社会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伍尔芙夫人,对这一角色的刻画,无疑带有一丝女权主义色彩。许多当时的先进观念,在这个角色身上得到具体展现。她对绘画理想的坚持,对大男子主义的反感,以及面对婚姻徘徊不定的态度。使这个角色读起来很有趣,富有立体感。
伍尔芙夫人的这本《到灯塔去》风格很独特,意识流写法使小说从不同人物视角展开,相互叠加后,又继续延伸。人物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件事物,补足其他角色“看不到”的部分,进而把整个故事拼凑完整。小说人物就像真实的人一样,在头脑里迸出零零散散的念头。而读者的任务,就是从中捡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故事拼凑完整。这种华丽且不失文学性的写法,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
如果你对意识流小说感兴趣,喜欢有哲思的故事,或者喜欢有女权色彩的文学作品。那么我想,伍尔芙的这本小说,你不应该错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