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演讲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控制情绪,避免紧张和焦虑,制定演讲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运用故事和引用,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好家风演讲稿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好家风演讲稿篇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古往今来,有无数思想家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高度来探讨、研究家庭问题。历朝历代,都存在着大量社会问题,而其中有不少都是由家庭问题引发的。因此,重视家庭问题、研究家庭问题,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
促进家庭稳定和幸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家训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方法之一。关于家训的说法很多,有人做过统计和专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在内不下70种说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还是“家训”。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出现,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由于周公旦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训子,就是父母对子女当面进行训教,这也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综合起来,它有这么几项基本功能——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家训(包括家规、家约、家范等),以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的《钱氏家训》并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从司马父子到王氏兄弟
孝有大小之分,对父母能养能敬,是一种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扬名,以彰显父母养育教诲之德,才是大孝。这是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升华,对后世的孝道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国古代家训内容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被放在第一位。而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因此,关于孝道的教育,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关于孝道,无论是思想家、帝王、官员以及民间的士绅读书人家庭,在他们的家训实践和家训著作中都有大量体现。
在古代帝王的家训中,对孝道很重视。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对儿子要求严格,尤其重视儿子的慈孝。他曾发表《诸儿令》,说“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
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对家教一贯重视,后来雍正特将其父在世时对诸皇子的训诫编为《庭训格言》。全书共246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等内容。该书有言,“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该书又提出,“《孝经》一书,曲尽人子事亲之道,为万世人伦之极,诚所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经之意,盖深望夫后之儒者身体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风俗。其旨甚远,其功甚宏,学者自当留心诵习,服膺弗失可也。”通过《庭训格言》可以看出,康熙认为“真孝”和行孝道不能停留在书本经义上,而是要“身体力行”、“服膺弗失”。这两点至今仍对孝道文化的传播和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由于是非汉族统治中国,再加之有文字狱等统治手段,在历史的评价上,存在一些非议。但如果用历史的、理性的眼光来看,这三位皇帝并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差,他们开创并形成的康雍乾盛世对中国社会的促进和发展也是不可否认的。其中,康熙、雍正等对皇族家训的重视、对子女行孝尽孝的严格教育和要求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在古代的名臣将相中,有两个家庭的家训和孝行是很出名且足以垂范后世的。一个是西汉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另一个是东汉末年的王祥、王览兄弟。
司马迁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他在西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一个男子,身受腐刑,这是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因此,司马迁几次想到去死。但他最终还是含垢忍辱地活了下来。为什么?据《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司马迁认为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里所说的司马迁的“私心”,正是他遗憾于自己一个最大的心愿尚未完成,那就是父亲司马谈留给他的遗训——必须完成《太史公书》。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记录了他在父亲病榻前接受遗训的过程,“太史公(司马谈)执迁(司马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谈在给儿子司马迁的遗训中,对孝道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这一遗训,对司马迁的日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祥和王览,是同父异母兄弟。王祥(公元185—269年),西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字休徵。汉末,他隐居庐江(治所在今安徽舒城)20余年;后任温县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至晋代魏,官至太保。就是这样一个大官,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孝子。 “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故事说的就是他。王览(公元206—278年),字玄通。《晋书·王祥传》称他“孝友恭恪,名亚于祥”。他对父母笃孝,对兄长恭敬,名声仅次于王祥。最难得的是,他自小就不忍心看到母亲虐待兄长,经常在母亲朱氏责骂加害兄长王祥时挺身而出护着兄长。王览出仕以后,先后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西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表彰王览曰:“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 ”
王祥在孝道方面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对子女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他85岁高龄的时候,身染重病,乃“著遗令训子孙”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信、德、孝、悌、让,这就是中国古代家训中著名的“五德”。孝有大小之分,对父母能养能敬,是一种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扬名,以彰显父母养育教诲之德,才是大孝。王祥家训中的“五德”,尤其“扬名显亲,德之至也”这一训令,显然是继承了汉代司马谈“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又一次升华,对后世的孝道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至东晋南朝,琅琊王氏成为江南第一著名士族,涌现出很多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诸如东晋名相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王氏家族诗书传家,人才辈出,世系绵长,和王祥兄弟以孝悌为本,又以信、德、孝、悌、让“五德”戒子是分不开的。
辩证看待中国孝道文化
辩证地看待和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固然是不应被忽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凡此种种讨论最后只是得出一个类似“国人议论未定,孝道仍在滑坡”这样的结论,就颇令人堪忧了孝道文化是中国家训文化的一大亮点,它对于子女的教育、成才,对于家庭成员互尊互爱、和睦,对于优良门风的确立、传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它在经典著作及其流转中有哪些体现呢?
比如,中国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其作者经学者专家长期反复考证,基本确立为孔子的嫡孙孔?所撰。孔?虽然受教于曾参,但他的孝道思想的形成,不能说不受到祖父孔子、父亲孔鲤的直接耳提面命的教育与影响。
又如,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成熟时期。其标志就是出现了由颜之推撰写的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成本的、完整的家训著作《颜氏家训》。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了宋元明清,家训文化进入繁荣时期,先后出现了北宋司马光的《家范》、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等。这些专门的、成本的家训,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总体而言,孝道都在这些家训著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颜氏家训·勉学》中有言,“孝为百行之首,犹须学以修饰之,况余事乎!”司马光在《家范》中则说,“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指婆婆)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袁采在《袁氏世范·睦亲》中提出,“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无偏胜之患矣”。又说,“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在以上这些关于“孝道”的论述中,有一点很值得重视,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孝道是父母和子女双方的事情,而不是做子女的单方面地行孝。中国 “孝道”大都强调了父子间双向的良性互动,盖因有此双向互动,父慈才能子孝,子孝而父益慈。这里面讲究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强调父母长辈在孝道文化中必须以身作则,按父母的角色规范在家庭生活中为子女树立榜样,如前文所引《颜氏家训》中的“父母威严而有慈”所示,这句话将“威严”与“有慈”并立。换言之,其所讲的父母对孩子的威严和慈爱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一体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孝道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提倡的。
无可否认,在中国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无论是在统治阶层还是在民间,都出现过提倡孝道过头、使孝道文化呈现出其消极一面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孝道文化进行批判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如对孝道文化的倡导有时会过头一样,我们对孝道文化的几次猛烈批判也早已被历史证明是过头了。过头到现在我们要“挽狂澜于既倒”,重建孝道文化在今日几乎已成相当艰难之事。如今,在父母膝下尽孝几成渴盼而不可及之事,以至于“常回家看看”到了要入法的地步。而用法律来约束本应归于伦理道德范畴的孝道究竟是否合适,是值得讨论的。
?诗经·大雅·既醉》有言,“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一句将孝子和家族的幸福美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祝愿之辞。但这只是一句祝愿吗?历史已一次又一次证明,在中国,孝道文化是检验和测量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孝悌也是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基础。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家庭和社会对孝道文化的提倡就不该须臾离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我们还在要不要继承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还在衡量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里,究竟是积极因素多一点,还是消极因素多一点。辩证地看待和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固然是不应被忽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凡此种种讨论最后只是得出一个类似“国人议论未定,孝道仍在滑坡”这样的结论,就颇令人堪忧了。在提倡和践行孝道文化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要再出现反复和折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果真如此,实属中华民族之大幸也!
从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式微以及当下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家庭伦理困境,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家训文化对家庭建设是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的。中国家训文化的起源虽然很古老,但中国家训这一形式及其所能承载、体现的功能并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它对我们今天的家庭建设依然可以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与时俱进地介绍并继承中国家训文化及其优良传统,该是新时期家庭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好家风演讲稿篇2
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风是一面镜子,时刻发现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的客厅里,端端正正地挂着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每看到这十个大字,心里总是有感悟。爷爷说要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它会使我受益匪浅。
步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像个巨大的包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到了初三,生活更加苦不堪言,我们不再像小学时候那样,可以有很多时间待在温暖的被窝里,有许多时间去品味美味的早餐,可以尽情享受玩耍的美好时光,尽管艰苦,但我依然坚持,因为我心里有个信仰:那就是成功,为明天铺上一条美好的路。
前段时间数学成绩下降很快,老师问我原因,我也答不上来,心情很是不好,爷爷问我怎么了,我如实回答,爷爷听完慈祥地笑了,说:最近的根本原因是不认真对吧?我点点头,说:其实我最近也是很累,每天要学得很晚,周六、周日又要补课。爷爷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了指墙上那十个字,说:知道为什么把它挂在这里吗?我摇摇头。爷爷说:这里面的故事可多着呢。爷爷开始叙述,我趴在桌上静静地听着,爷爷说这个家风,传承了几十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就告诉他不吃苦就体会不到生活的美好,听着爷爷讲他们过去的辛酸,我感觉自己特别幸福,突然茅塞顿开,拿起练习册,一头扎进题海中。期中考试后,数学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从此也不会抱怨学习太累,生活太苦,只是默默地在题的海洋中遨游。
家风伴我成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会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吃苦是我们的美德,因为所有的努力都不白费,他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家风牢记我心,也会伴随我一直传承下去。
好家风演讲稿篇3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睦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和家训,我的家风有两条:诚实、勤俭节约。
诚实
有一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妈妈拿出了二十块钱,让我出门买个西瓜,我拿着钱往楼下的水果店跑去。走进水果店,我发现是一位老爷爷在守店,我跟爷爷说我买一个西瓜,售价单上写着:西瓜1、58元一斤。老爷爷把西瓜放在称上,我一看,这个西瓜有5公斤重,接下来,我看见老爷爷把公斤的价格输入成1、58,最后那称显示的金额为7、9元。我没有作声,心里暗暗高兴,付了钱就立马提着西瓜往家跑。
回到家里,我把西瓜和剩余的钱一并给了老妈。老妈一看,问我:“怎么还剩了十多块钱呢。这西瓜只要几毛钱一斤吗?”我告诉妈妈西瓜是1、58元一斤,“不对呀,标签上打的5公斤,应该是10斤呀。那么单价应该是每公斤3、16元才对哦。”妈妈向我解释道。我兴奋地说:“我知道是老爷爷搞错了,我没有告诉他,这样我们就赚了啊,多好!”妈妈听了我的话,脸一下沉了下来,严厉地批评了我,还说:“这样叫不诚信,是投机取巧知道吗?”说完便让我把少付的七块九毛钱送给老爷爷,并说对不起。我拿着钱来到店里的时候,老板叔叔和老爷爷都在,他们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并夸我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我高兴极了。
勤俭节约
要说勤俭节约,我奶奶是典范,现在我就告诉你们,我奶奶的真实写照吧!平常,奶奶会把大大小小的塑料袋收集起来,当做垃圾袋。奶奶也会收集塑料瓶,每次都会收集好几个袋子。因为我们小区管得严,收废品的人不能进小区里来,奶奶便把收集到的塑料瓶拉出去卖,每次卖完塑料瓶,笑得合不拢嘴。
其实,奶奶不是没钱,她常常跟我说;“我之所以这么勤俭节约,当年知识青年下农村,已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家里兄弟姐妹多,都是靠着互帮互助、勤劳节俭走过来的。你们现在生活得很好,但是也不要浪费哦!”
这就是我们家的良好家风,是不是很出色啊?
好家风演讲稿篇4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家有家规,校有校规”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话,可家风是什么呢?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良好的家风家规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而我家的家规的一些规矩是一点点形成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大大方方、不自私。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玩累了,回家去拿冰棍。而冰箱里只有一只冰棍了,我却没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拿出了那一根。父亲见状,忙问我为什么只拿一根,我告诉父亲冰箱里只剩下一根了。父亲听后让我把冰棍放回去,又累又热的我,怎么舍得把它放回去,父亲见我无动于衷,忙训斥道:“把冰棍放回冰箱,你吃冰棍解渴了,别人呢?”见到父亲这样,我也只好乖乖把它放回去,可当时的我哪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现在才渐渐懂得,不得不说,因为父亲的训斥,使我做事时想着他人,这种性格令我终身受益。
我每次去朋友家玩儿,都会忘记父母规定回家的时间,玩得很尽兴的时候就会很晚回去,让大人们着急。
有一天晚上,父母因单位有事情都去加班了,我一个人耐不住寂寞,便约同学出去玩,而我却没有告诉父母,心里本想着与同学玩一会儿就回家,可是我们在一起玩的高兴就忘记了时间,天渐渐的黑了,我们都没有散去的意思。直到有一位同学的家长催她回去,我们才各回各家。我刚到家楼下,就撞见父母,他们问我去哪了,我说玩去了。母亲用严厉的口吻对我说:“妈妈不是已经和你讲过了吗?出去玩也要有时间观念,要按时回家,到哪去也要告诉父母,你这样让我们有多着急呀!”说的我低下了头,很是惭愧,从那以后,我养成了按时回家的习惯。
“按时回家,去哪与父母打招呼”也成为了我家的家规。
好家风演讲稿篇5
家风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人生的方向;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风是一句名言,时刻鞭策着我,让我受益匪浅……至今,我家的家风还高高地挂在我床边,那就是——“助人为快乐之本!”我时刻把它牢记于心。
还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一人乘坐705公交车到博雅,为的是给妈妈拿昨天寄放在姨姨家的玻璃花瓶。因为是周末,人难免有些多,所以我便急匆匆地找了个位子坐下,生怕别人抢了去,抢到位子后,我正闲着无聊,呆呆地望着窗外的风景。这时,一位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老奶奶,拄着一根好似长龙的拐杖,颤颤巍巍地往里缓缓走去,她环视了一下四周,都没有什么位子,也没人让座。这时,我想起了我家的家风:“助人为快乐之本”。便向老奶奶走去,“奶奶,来坐着吧!站着怪累的,再说您年纪大了,不该这样累着,坐吧!”我边说边微笑地搀扶着老奶奶到我的座位。“真是个乖孩子,还会给我这个老太婆让座呢!真不错!”老奶奶笑着说。我一听,心里像吃了蜜似的,我忽然觉得心里好快乐。“哪里啊!奶奶还年轻呢!不是什么老太婆!”虽然我明显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可老奶奶还是很高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你几年级啊?”,“5年级了!”,“呦,这么大了呀!在家得多吃饭啊!弄得跟3年级的!”老奶奶关心地说。“嗯!”我像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嗯,真乖!哎,要是我孙子也有你一半乖,我就少操不少心了!”老奶奶叹息道。一路上都是我们的欢声笑语,直到到站了,我才依依不舍地与老奶奶道别:“奶奶再见!”
家风伴我成长!这句家风使我受用不尽!所以这句家风会一直传承下去,继续传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也受用!
好家风演讲稿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如海鸥与波涛相遇一般,我们邂逅了,靠近了。海鸥飞散,波涛滚滚而逝,我们即将离别。时光飞逝,转眼已是三年。三年的征途,是一条满布荆棘的大道,带着理想与汗水,我们一路走来。此时,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望过去,那一路的荆棘竟都已变成怒放的鲜花,留下一路花香。
三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但太多太多的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永久的珍藏:宽阔的操场、如画的长廊、如海的碧草、明亮的教室……我们一定还记得教室中你我孜孜不倦求学的身影,一定还记得社会活动中的欢声笑语,一定还记得运动场上挥汗如雨的场景……三年的同窗友谊,使我们相互依赖,彼此信任。三年的生活,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在这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我们学会了去学习,学会了去爱,学会了去宽容,学会了不断超越地去成长。
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歌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是您,亲爱的老师,您如涓涓细流,不辞辛劳地打磨着我们这些鹅卵石,让我们日渐光滑;是您,将知识与做人的道理融进了我们的血脉,我们的生命,使我们不断完善。您细致入微的关怀,使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您的指导与教育,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您的人格魅力,将成为我们一生的准则。您如树根,我们就是那一簇簇树枝,是树根让树枝长出了果实,却不计回报。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发自肺腑地道一声:谢谢您,老师。老师,您辛苦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高考的紧张与忙碌,我们苦尽甘来。高三,被淹没在题海中的我们会清醒地发现:我们对高三的印象,绝不再是桌上如山的试卷,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铭刻在我们脑海中的,是那些受益终生的知识,那些做人的道理。对于整个高中生活,我们充满的是回忆与留恋。回忆那欢庆佳节时我们留下的一片片欢笑,回忆在课堂之上我们共同探讨,回忆在长江之滨,东山之巅,我们畅谈理想。我们留恋这三年的时光,留恋这三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现在的我们,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回想过去,远眺未来,原来,毕业是伤情而张扬的告别,让今朝的阳光格外灿烂;毕业是一首经久不衰的老歌,余音绕梁,将甜美与苦涩的故事,定格为热泪盈眶的欣悦;毕业是一坛陈酿多年的美酒,将所有历历在目的往事,化为扑鼻的醇香。毕业并不代表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切都没有飘散的深沉铭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带着理想与信心上路,去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取得成绩时,我们会自豪地向母校报告;当身处困境时,我们会去寻找内心深处的精神,去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为自己是xx人而骄傲,我们都会衷心地祝愿明天更美好!
好家风演讲稿篇7
家风——一个令人深受感悟的词语成就了我,使我忍俊不禁觉得心中满满都怀着感激之情,在生活中,我熏陶着那独一无二的好家风伴我成长,让我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变成一个积极向上、谦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是哪些好家风改变了我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俗话说“父爱是船,母爱是帆。”父爱破着浪前行,母爱引导我在茫茫人海中不迷失方向的行驶,他们让我在成长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让我不畏前险。”诚实守信,诚信待人”随着时间的脚步潜移默化地成了我的好家风,他就像春天柔和的双手温暖着我的心田,让我心中的花朵绚丽地绽放,让传统的文明美德发扬光大。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是我的家风之一。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有一点儿的害人的想法,也不能丢了那么一点儿的预防坏人的一种正确的心里”。而且,要尊敬长辈、勤劳节省、诚实守信、乐于组人、不骄不躁。记得那次我还小,去郊外游玩过程中,闲着无所事事的我,一边用小手牵着妈妈的大手,一边观赏着唯美的画面,突然,"呸"的一声,一口痰调皮的从我的小嘴跳了出来,随即,又不听话地蹦到了地上,这时妈妈的顺风耳和千里眼察觉到我的动静,立马张口就急的火着了似的“哎呀”!
你什么能这样破坏环境呢?你知道吗?环卫人士早出晚归,不管什么节日都没有假期,可幸苦了!你的不文明的行为会深深的刺痛他们的心!害人之心不可有呀,!听着妈妈的喋喋不休的教训中,我渐渐的把红的像小苹果的小脸低到了地上——那次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有可能把“害人之心不可有”改成了“害人之心不可无”了,所以即使这件小事有多么的小,也教导了我待人处事。最后,我想说“好家风养育着我,成就了我!”
家风,正像“播下了一种行为,收获了一种习惯,播下了一种习惯,收获了一种性格,播下了一种性格,收获了一种命运”这句话。是啊,家风给我们播下、收获了一种习惯、性格、命运,最终成就了这么一个我,它还让我有一技之长立足之地,让我的生活多彩多姿、无忧无虑、井井有条。现在的我,就是你浇灌过的树,你又是一顶小伞帮我挡过那一阵阵风,一滴滴暴雨,谢谢你,你成就了我,你的恩情我一定用行动涌泉相报!
好家风演讲稿篇8
大家好:
中国上下五千年,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风和家训,古人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良好的家风,不仅是有形的模仿,更是无形的塑造。有良好的家风,严格的家训是对下一代的教育中起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在家里,从小母亲就语重心长地给我灌输一些良好的家训。“百善孝为先”这就是我家的良好的家训之一,其中让我懂得了许多领悟。
母亲常说,人以孝为本,一个人如果没有孝心,他有再多的知识,再高的文化也没有用,这对社会往往只是个威胁,所以,要以孝为前提来待人处事。
仍记得母亲常向我提起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故事。故事讲述,在几年前的一个小乡村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年仅15岁的男孩用自己的双手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原来男孩在一所乡村中学念初三,男孩在此之前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在那所学校都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刚到初三第一学期男孩不知道为什么成绩突然下降了许多,男孩的母亲为此感到非常担忧,便特地从城市赶过来陪着男孩,想知道男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才从男孩班主任口里得知,男孩原来是和外面一些社会青年有所往来,而且频繁。就在一天夜里,母亲发现男孩急匆匆的赶着出门,而且行为鬼鬼祟祟,但是,母亲并没有阻止他,任由他去了。在男孩走后没多久,男孩母亲担心不已,心里着急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她坐坐走走。 终于,在凌晨三、四点的时候,男孩回来了,推开了门,而且醉醺醺的样子,像是喝了许多酒。母亲连忙跑过去搀扶男孩并且问:“这么晚了,刚刚去哪儿了,怎么喝的醉醺醺的”。没想到,男孩并没有做出理会。母亲接着问,男孩仍没有做出理会。母亲有接着问,男孩还是没有做出理会。母亲又问,这下可把男孩惹恼了,马上从桌子拿起一把刀,挥手砍去,刹那间,母亲鲜红的学溅满了男孩全身,男孩突然醒悟了,双膝跪地,抱头痛哭……后来,这位年仅15岁的男孩也受到了严厉的法律制裁。 每当想起这故事,心里总是多了几分寒酸。故事中的男孩竟然向自己的亲生母亲砍去,难道他就没想想他的母亲有多爱他,多关心他吗?就算他之前成绩再怎么好,那也是徒劳的,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其实,行孝并不难,只是看你到底有没有这份心罢了,父母每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的去工作,去挣钱,为了谁?还不是我们吗?而我们只要在他们下班时递一双拖鞋,端一杯热茶,再来
几句问候,这也是一种有孝心的行为。所以,我们以后要以孝为本,孝心做人。家是一个缩小的国,国是一个放大的家,树立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成为一个品质优越的人,只愿“家家之风、家家之训”能代代相传。 谢谢大家!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