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来阅读相关书籍,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茧读后感1000字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茧读后感1000字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中国人,可以说基本都对这句古诗词耳熟能详了。这句词出自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的开篇词。这句诗词充分体现了三国那场精彩而又激烈的历史大戏中众多出场英雄们的最终归宿,被淹没在了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人留下了精彩的一页,有人成为了笑柄,也有人寂寂无名。但最终都敌不过时光的飞逝,逐渐被人忘却。
三国中,我很佩服一位英雄,或许他称不上什么英雄,他没有什么耀眼的战绩,甚至没有上过战场。没有像郭嘉一样精于算计,也没有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也没有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他就是荀彧,曹操尊称荀令君。没有荀彧,曹操恐怕早在攻打徐州时,被吕布偷袭丢失根据地而败亡了。荀彧作为一个文臣,在吕布偷袭陈留后,面对吕布大军压境,城内军心不稳,内奸四处活动,他没有丝毫慌张,稳军心,除内奸,与吕布周旋。坚持到曹操大军的回援,保住了曹操最后的根据地。
在汉献帝逃到洛阳,向各大诸侯发出求救令后,各大诸侯无动于衷,曹操这边群臣也是极力反对,是他荀彧第一个站出来,提议前去迎接天子。然而他真是为了挟天子令诸侯才站出来支持的吗?从后来他反对曹操称王,宁死也不愿支持曹操来看,荀彧此时站出来不是为了曹操,不是为了扩大地盘,而是作为一名汉臣,看到大汉天子遭人追赶,四处躲藏,于心不忍。由此可看,荀彧与曹操其他手下的不同,其他人眼中只有主公曹操。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其父为汉臣,而他也早早入朝为官。董卓篡权,天下大乱,荀彧便弃官回乡,同时四处寻找能够平定乱党之人,最终选择了曹操。他的初衷并不是升官发财,谋取功名,而是心系天下,还天下人民一个太平日子。所以在他心中,没有主公,只有这个已经破烂不堪的大汉了,而他就是那个企图将这个支离破碎的大汉王朝重新拼接起来的人,他知道自己无带兵打仗之能,只好选中曹操,依靠他来维持并拯救汉朝。
然而,汉朝气数已尽,哪怕那位自称汉室宗亲的刘备,想的也只是君临天下。在曹操要称王的那一刻,荀彧他内心是多么的心痛,他知道汉朝已无力拯救,他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内心的初衷,极力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而此刻曹操,他是多么希望荀彧亦臣亦友的人能够支持自己,只要荀彧能够支持他,荀彧要什么他都会给。然而,文人的风骨告诉荀彧,我宁死也是汉臣,最终选择自尽而亡。
在今天,这个花花绿绿的中国,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初衷,敢说一句无愧于心呢。而荀彧他做到了,他敢说。
茧读后感1000字篇2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这乡土社会,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但是,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是的,于留在老根的人而言,这块土地自然还是家乡;于负起锄头另辟新地的人而言,这块土地就成了故乡。
这颗被风吹出去的种子,从此有了牵绊,念念不忘要叶落归根,总期待着有一天能牵儿携女,能“少小离家老大回”,哪怕“儿童相见不相识”,哪怕自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可是,故乡终究不是家乡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天真,也会引发自己“知家中有阿谁”不的恐慌。回到故乡,虽然还有“白头宫女”的同龄人能一起“话玄宗”,终究会发现,自己已经是客人了。虽然偶尔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刻,但是自己也清楚,这是回不去的故乡了,家乡,已经成为回不去的故乡了!
是的,种子,一旦从老树上吹出去,找到土地扎下根来。老根,就成为自己的一个精神图腾,时时仰望,而无法回头了,毕竟,自己,也成为了儿女的老根了,毕竟,也逐渐会有重孙玄孙来此处寻根了。此刻,纵然天才如祖籍碎叶、幼居四川的李白,也只能在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客死当涂,无法叶落归根。究其原因,恐怕也只能喟叹一句“回不去的故乡”了。又或者富贵如刘邦,也只能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悲歌中从故乡丰沛回到长安,溘然长逝,葬于长陵。再如刘邦的对手,那位说出“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的楚霸王项羽,人生的最后也不还是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口?
如此说来,故乡,又凭着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能牵惹着我们中国人的'万千情思呢?
故乡,是紧紧牵扯远走高飞的游子的那根线。紧紧地牵扯,让我们所有的游子环绕着村口的老槐树飞出大小不一的同心圆。是的,你没有看错,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里扎了根,有了故乡,无论走多远,无论成就多大,我们都无法斩断故乡的这根线,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关心故乡,回报故乡。无论飞得多远,成就多大,故乡都会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想想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们的毁家纾国难就知道了。想想钱学森的奋不顾身毅然回国就知道了。
茧读后感1000字篇3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书中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无不令人感到惊奇,世上真的会有这样奇妙的地方吗?如果有,那会在哪……
儿时也曾读过这本书,当时只是觉得有趣。那小人国里的人儿真的那么小吗?如果我能去到那,我是不是也成为大人了;那由马儿统治的国度,是真的存在吗?;格列佛的游记让年幼的我很是羡慕,觉得这本书简直就像一个有趣的童话。而今日再读这本书,我特地去了解过了它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再阅一遍它的'内容,却品出了一些不一样的,讽刺的气息。
儿时的童话故事,似乎是换了个狰狞的面具。仿佛大梦初醒,我发现书里竟有这样的黑暗的一面——乱做实验的科学家,被独裁的君主统治的飞岛国百姓,小人国国王膨胀的野心……我不禁怀疑了:它真的,还是我记忆里面那美丽的童话吗?我努力的翻找着儿时阅读的痕迹,翻完了一本书,却一无所获。深吸了一口气合上书,要对它失望时。却看到了书面上大大的黑字《格列佛游记》,对啊,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本就是他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勇敢探索,坚持不懈的写照啊。我仿佛是从黑暗中找到了第一座灯塔,而渐渐的,光明的景象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格列佛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虽然遭遇太多太多的不幸,他却从未想过放弃航海冒险这一事业。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更是很多。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个七旬老人,虽然眼已花,发已白。却仍然坚持做着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做的工艺——制扇。尽管这个工艺不能为他带来什么财富,也不能让他出人头地。但他就这样一直的做下去了,在报道的最后,他遗憾的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走了,这个手艺就没了”看到这,我潸然泪下。他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也是很好的诠释了这种精神吗?
在格列佛游记中,这种坚持的精神就是它的精髓所在。坚持,全书没有提到这个词,但是它却最好的证明了这两个字。反观我的生活中,我很多时候是没有做到坚持的。就像平时在数学的练习上,在一会的思考后,没解出答案我就会对这道题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做不到。现在回想起来,可不是缺失了这种精神吗?如果我能做到有格列佛的一半的坚持,我的数学成绩也许就不会跌得那么厉害。可见这种精神,不是人们口中的:“我希望能做到”而是必须要做到的。如果做不到,反倒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了。但是口上说着是很容易的,无非就是动动上下唇,吐出几句不会实现的承诺罢了。而我认为,应当用我的行动去履行了这个誓言之后,再来说,我能做到。
格列佛游记,真的带给我太多太多的感慨。我更要感谢它,给我点明了前路,让我明白,今后的路,应当怎么走。
茧读后感1000字篇4
最近,我读细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领悟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顽强生命,还有着充实的人生,更拥有始终陪伴他左右的地坛。
读罢此书,我能感觉到地坛时史铁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让我对地坛充满遐想。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展现出史铁生的内心的无助与悲惨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荡,从中体现了残疾生命里不服输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坚强的崛起,自在坦荡,从不同的环境中寻回自己.对地坛多寄托的感情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他们不能变成语言,也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他们了.他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史铁生看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看到了他心情的转变,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铁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义.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注意,不管何处都有他美好的一面.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达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无须消耗,实是人生之最大精神毒药.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他都去过,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都在院子里呆过.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洁,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让我们快乐起来,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阳光。
假如世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那?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崇高又将如何让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哪?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那?史铁生终于走出来了自己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不同的人生观: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众生渡化了佛祖.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拥有生命是上帝给我们最公平的见证.我平时总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铁生坚强的写照之后,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认识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么这个世界中一定有我充当的角色,虽然不是一朵红花,但那也是一片绿叶,为什么不试着享受绿叶的快乐?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不得不拷问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脚步?
茧读后感1000字篇5
清晨,一个电话惊醒梦中的我,伸手拿出枕头下面的手机接听,原来是老妈让我和老姐起床去早市给她送东西。挂断电话后,我边用手拽着老姐的被子摇呀摇,边说着:“起床啦!起床啦!”老姐睁开双眼,眨巴几下,坐起来,戴上我递给她的眼镜。简单洗漱后,我和老姐带上妈妈要的东西向早市出发。
路上,稀少的人显得格外冷清,这样可以更加突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和“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两句话。张嘴打个哈欠会被迅速液化成白汽,风一吹,本来昏昏沉沉的脑袋清醒了一些。喜鹊在枝头报喜,好像是在向人们祝福节日的快乐。快走到早市的时候,身体已经很疲惫了,但胜利就在前方,现在怎么可以放弃呢?
早市,人真多啊!是路上行人的十几倍,我俩找到老妈把东西给她后,我和老姐开始赶集啦!赶集的人真多,虽然每天都有集市,走路都会碰到别人,要连声道歉才可,别人也只是浅浅一笑,无大碍。
买卖,有人卖就会有人买,那么集市就是一个交易的好地方。有人卖着刚从河里捞出的鱼;有人卖着刚出锅的馒头;有人卖着刚从地里采摘的菜;有人卖着……看!那不是大公鸡吗?它俩被绑架了!但它并没有放弃它的逃跑计划,它煽动着翅膀,用嘴试着去啄掉束缚它脚丫子的绳子,它折腾几次,绳子却毫发无损,它继续啄着、煽动着。由此可见,生命对它来说如此可贵。而另一只大公鸡,没有意识到自己生命即将结束,若无其事地啄着地上散落的枣儿,也许对于它来说生命可有可无……
回家,逛得也有一段时间了,太阳公公已高高升起,我和老姐该回家了,路上行人也多了起来,多半是刚赶完早市准备回家做早饭的人。
发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除了我和老姐还是没几个人啊!估计都在准备早餐呢。累了,蹲下身体休息一会儿,发现地上的蚂蚁搬运着比它身体还大的东西。调皮的我对它吹口气,“沙尘暴”来了,小蚂蚁却没有乱了阵脚,它用脚淡定的抓住地面。“沙尘暴”过后,小蚂蚁把被“沙尘暴”吹走“几米”远的食物再次背在身上走了……好了,我也站起来和老姐回家了。
感悟,人要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时,要像第一只大公鸡一样,努力去挣脱束缚着我们的绳子,不要像第二只大公鸡,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那样太麻木了;还要像小蚂蚁一样,虽然身体不大,但是可以搬运自己身躯几倍大的东西。
活着真好!所以我们要爱惜生命,生命即使再渺小也值得去敬畏!
茧读后感1000字篇6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我的生活》,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著作。在全书中,作者都以双眼失明的柔弱女子视角,告诫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感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书中,海伦·凯勒描写了自己变为盲聋哑后的生活。在她一岁半时,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祸不单行,接着她又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时她对待生活是十分消极的,因为身体的残缺,使得她的脾气变得敏感暴躁,感受不到父母朋友给予的爱。后来父母为她寻找到了一位老师,就是莎莉文老师。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海伦·凯勒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对生活充满激情。并且,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海伦·凯勒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更加勇敢面对生活给予的不幸,并学会说话、写作,最终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一位盲聋哑人员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这是令人难以相信的。
之后,海伦·凯勒从哈佛大学毕业,并在此期间写成人生第一本书《我的生活》。书中对她如何战胜疾病进行叙述,不仅给无数残疾人带来勇气,也为数以千计的正常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在书中她告诉世人,在学习时要不畏艰难,并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本书后来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海伦·凯勒最终也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海伦·凯勒真正做到了身残志坚,在任何时候不忘学习,坚持学习,克服条件的不利性,时刻对生活保持热情。我想这也是值得我们今天的同学们学习的地方。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但很多同学学习时还是怕苦怕累,一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但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挫折,因此,同学们应该学习海伦·凯勒的精神,任何时候不放弃,坚强面对人生中的各种不如意,只有遇到困难时不放弃,自强不息,才能真正诠释生命的意义,也能使自己平凡的人生绽放不平凡的生命之花。
另外,海伦·凯勒的成功同样离不开莎莉文老师的殷切教导。莎莉文老师无疑是所有教师的典范,她用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去教导海伦·凯勒,才使得海伦·凯勒走出自身不幸的阴霾,真正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由于海伦·凯勒自身条件的特殊性,莎莉文老师在教导时没有任何经验可遵循,但莎莉文用爱去包容她,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学习从培养兴趣出发,在摸索教育中逐渐将心智未开、任性敏感的盲聋哑女孩培养为热爱生活的少女,直至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莎莉文老师的做法也同样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受启发,她对待学生的平等性以及用爱去引导教学都是值得学习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将学习莎莉文老师,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天性,用爱去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我想这也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茧读后感1000字篇7
这个暑假我读了《宇宙空间里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比如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彗星,俗称扫泏星,它由慧头和慧尾组成,其中慧头又由慧核和慧发组成。彗核的直径约有10千米,他周围庞大的气团为慧发,慧发的直径有几万到几十万千米。慧尾则更长,可达数亿千米。
我还知道太阳为什么能发光发热?这是因为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这个大气体球时时刻刻都在释放者大量的光和热。地球正是因为有了太阳的照耀,才有了温暖和光明,才有了生命。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也为1500万摄氏度。这是由于太阳内部进行着剧烈的原子反应。太阳由70多种元素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太阳内部温度高、压力大,这就是那里的情原子核相互作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
我还知道了火星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科学家称他为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因为火星有很多和地球相似的特征。
用望远镜看,你会发现火星简直就是一个“地球仪”。它的两极是白白的极冠,就像地球上被雪覆盖的南北极。而且火星也像地球那样呈一定角度绕太阳公转。另外,火星上上的一天之比地球上的一天长39分35秒。不同的是,火星上的一年是687天,是地球一年的1.9倍。与地球一样火星上也有大气。
宇宙太神奇了,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当个科学家研究火星的奥秘,人类以后是否能在火星上居住?请大家相信我,我一定会刻苦研究的!
茧读后感1000字篇8
有幸接触《论语》,孔老夫子给我们太多太多感受与遐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自己内心的触动。当然《论语》内容博大精深,毕竟理解有限,只挑拣自己内心为之触动最深的。
自我理解较多的与大家分享:
于丹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富孀,家财万贯,她想聘用一位司机,所以就在全国招聘驾驶技术最好的司机,从上万名应聘者中选出了3个人站在他的面前,她给他们出了同一个题“如果车子前方是一个悬崖,我考考你们的技术,你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第一个司机说我技术好,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1米的地方停住;第二个司机说我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10公分的地方停住;第三个司机说我远远看见悬崖就停住,后来老太太录取了第三个司机,因为这个世界,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第三个人之所以能被录取不是靠他的逞能,而是靠他的沉稳与镇定。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意气用事的朋友圈中,想一想我们会有怎样的结果?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量、友多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孔子区区20个字把好朋友分为3种,坏朋友分为3种,耿直、度量、学识(益友);偏激、优柔、奸佞(损友);禁不住让我想起“人之初、性本善?”
思绪就不由自主的回到童年,真好!童年总是怀着一份渴望与留恋;每当忆起童年,就忘不了在一起跳绳、一起往墙上摔泥巴、忘不了那追逐蝴蝶的身影、忘不掉那灿烂的笑容。
童年的稚气随着年龄长大而逐渐远去,转而成为勇敢坚毅的少年。随风飘逝的不仅仅是那一份稚嫩,更有那一份纯真。童年,没有灰色的阴霾,只是五彩的希望和憧憬。当长大工作后,利益蒙蔽了纯洁的心,从此,那追逐梦想的心灵不再,希望不再,期待也永远的离开。纯洁如雪、干净的没有一点杂质的心不在闪烁,世界变得暗淡无光,真诚也早已消失不见。阳光依旧,却已不再温暖。眼看着多姿、纯洁的童年,渐渐飘向天际,却也无法挽回?
是什么使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善”,是贫穷?是名利?难道脱离童年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尔虞我诈、学会搬弄是非吗?好像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预知未来,这也是我明白为什么叫“圣人”的原因了吧。现实社会我们给予自己的压力太多了,自己虚荣心太强了。千纸鹤人那种“真诚”与“感恩”不是挂在嘴上的,而应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只有发自心底深处的那种善良才是最真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有站得位置不同而已。其实做好自己,保持一份童真不要刻意去追求,你将会永远生活在阳光与微笑中。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