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解读的过程,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顺风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树的生命读后感模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树的生命读后感篇1
一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平分生命》,我就感到十分震撼。生命是自己的,谁愿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平分呢?
父母早逝,他和妹妹相依为命。他是她唯一的亲人,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到这两个不幸的孩子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了,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男孩经过深思熟虑,在他认为输血会死人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血液输给了自己的妹妹。在他输完血后,得知输血不会死人,而且,他还会活到100岁,决定给妹妹50岁,他们各活50岁。
那个小男孩看起来虽然很无知,但令我很感动。看到小男孩得知自己不会死而变得欣喜若狂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男孩抽血后的高兴样子,又仿佛看到了他为一个已经要死的女孩注入了生命的`希望。这是怎样的兄妹之情啊!如果这是一个大人,又会怎样呢?假如他在会认为抽血会丢掉性命,而他唯一的亲人也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会勇敢地用“命”去换命吗?
当在我心中感慨时,又不禁惭愧起来,因为我有一个弟弟,我总是为小事与弟弟吵架,那次我调皮地在他的书上画了一只乌龟,却不知被弟弟看到到了,这时老爸来拿书检查弟弟背书时,见书上画着一只乌龟就怒气冲冲地把弟弟找来,弟弟看看我,并没有告发,而是说,他以后不在书上画画了,当我听了满脸羞惭,感动不已,想到这,我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待弟弟。
树的生命读后感篇2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细品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呼唤教育回归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是《教育走向生本》的姊妹篇。五年前《教育走向生本》着重从理论上阐述了具有突破性的生本理论,之后郭思乐和课题组的教师,开始了更加深入、艰苦的探索,通过实践,不仅验证了理论,还初步发展了理论,才有了新著《教育激扬生命》。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是啊,一直以来,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很少人能够认识到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郭思乐这一全新教育主张的提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学生,也重新思考了教与学的关系。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香港的一位专家在讲演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堂课,老师病了没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同学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只要关注学生不吵闹就行,学生玩什么都行。学生开始很安静,渐渐地声浪起来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郭思乐教授谈到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教和儿童的玩是对立的。教能不能转化为“玩”呢,很难,而学是可以转化为玩的,因为它有三个有利的条件:一是学和玩有同样的主体,都是儿童自己。二是学就是要学习真善美。三是儿童的喜爱活动的天性,其本质上又是学习的天性。教必须转化为学。一位老师说得好,学校就是学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会感到,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内,且不说许多东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学往往要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而推演到我们,则是“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我们找到了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
书中,做了一个类似于思想实验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假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编成教材,进行讲授,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拧盖子必备的知识),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后,邻座听得十分疲劳,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并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去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
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繁杂的基础教育问题具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作用,它比喻我们教育中大量存在这种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联想我们实际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比如我们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之前我们会教学生把灯泡一端用导线连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电池的负极,一步步,学生近乎毫无自我发挥的空间。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借助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践,学生会发现可以一次同时让2个小灯泡发亮;可以同时连接2节电池,可以增加小灯泡的亮度……
你给学生学的机会,而不要认为他不能学,不肯学,他会兴致勃勃地学,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突破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而“以生为本,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并始终明确坚定彻底地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教学宗旨及目标,真正把教育回归到“学生”“孩子”“儿童”这个教育主体之上。
生本教育,无疑是当下破局基础教育教学难题的一条光明改革之路。我想就让我们通过生本教育,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真实生动精彩的课堂。当下我们的教育需要生本,请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本!
树的生命读后感篇3
前几天,老师上了《生命 生命》这一课,读了本篇课文,使我深受启发。
这篇课文讲了:夜晚,我在写稿子,一只飞蛾在我头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我把它捉住了飞蛾明知自己逃不掉,可还是鼓动双翅,挣扎着,我放了它。砖缝中掉进一粒小瓜子,过了几天竟然长出了一个小瓜苗,多么强的生命力,即使它只活了几天。我用医生的听诊器倾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的心跳,使我知道了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可以好好地珍惜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可以让它有价值,也可以让它黯淡无光。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我们应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造出无限的辉煌!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作为一个五官健全的人,更应该珍惜时光,把握生命的恩赐。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班干部落选,考试成绩不理想比赛失败等,这些和杏林子、海伦·凯勒她们所遭遇的困难比,我们的困难算什么!所以,我们更应该怀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道路上走向那辉煌的前路。
树的生命读后感篇4
今年寒假,我读了伍美珍阿姨写的《生命流泪的样子》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盛欣怡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妈妈得了不治之症。我读到这儿,心不禁一紧,癌症,天哪,这可是一个很难治好的病!不知道盛欣怡决定如何打算?我继续读了下去,盛心怡的妈妈很快进行了手术,可是病情已经扩撒了,妈妈得知她得病情后,便要求盛欣怡做家务,而且很严格,学习还不能落后,盛欣怡一天只能睡六个小时,而妈妈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不好,成天找茬儿批评盛欣怡。我不禁有点讨厌盛欣怡的妈妈,盛欣怡只是一个孩子,至于这么苛刻吗?
后来,盛欣怡的`妈妈去其他地方治病,盛欣怡无意中看到了妈妈写得日记,日记一共有三篇,第一篇讲了盛欣怡的妈妈刚生病时,妈妈放心不下盛欣怡。第二篇讲了妈妈很痛苦,看到心怡这么累,她很心痛,但是妈妈不能松懈下来。第三篇是妈妈看到盛欣怡进步了很高兴。读到这,我才知道盛欣怡妈妈的苛刻都是为了盛欣怡。
可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盛心怡的妈妈永远的离开了人世。妈妈在自己生命即将燃尽的时候,还时时刻刻关心着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爱的伟大!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平时对我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不管怎样都是为了我好,我得感谢母亲!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品悟到了母亲的无私,让我受益终生!
树的生命读后感篇5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荫,但造物主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初次遇到这篇文章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当时还读不懂,随着阅历的不断增多,我似乎慢慢地对此有了一些想法。
从小我就听说了生命是伟大的,当时我只知道当一个人不存在时,就不能吃糖和玩游戏了,那是我对生命的最初想法。可是,在这次暴风雪灾害中,看着广州火车站的民警们日夜维持秩序,以防发生踩踏事故;看着高速公路上民警们为滞留旅客送水送食物送棉衣,医生们为生病的人看病;看着温家宝汪洋书记等许多领导慰问,安抚民心;看着电缆维修工人日夜抢修电缆,武警战士不断铲雪;看到新闻中传来的几个人因公殉职的讯息……我明白这敬畏生命不仅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为了下一代生命的延续,更是为了那些素不相识的一家人。这些暴风雪的战士们离开的妻子儿女,离开了舒适的家,毅然来到冰天雪地中,为了那素不相识的没水喝,没食物吃,没被子盖的老人,年轻人和小孩。
他们奋战在暴风雪的前线,不计成本地奉献着自己,温暖着他人。这是为人民服务的代表,是生命价值的完美展示者。我敬畏他们,暴风雪中的英雄。
树的生命读后感篇6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今天,我在家中读了一篇关于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的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淘金者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圈内遇难后,被朋友抛弃以后,最终战胜饥饿、恐惧、伤痛、以及病狼的威胁,依靠自己坚韧不屈、顽强的意志最终得救的事,表达出作者非常热爱生命的.情感。
面对死亡,主人公也有畏惧,而正是这种畏惧,激发了他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在挣扎的过程中越来越顽强。主人公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想要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他凭着对求生的渴望,顽强地活了下来。
生命有时极其脆弱,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生命有时极其强大,强大得让令人惊叹。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野兽、荒野,还是饥饿、疾病的折磨,都会支撑着你勇敢地战胜它。而在背后支撑生命的就是信念和希望,只要心中的信念和希望还在,再窘困的处境也能绝处逢生。
我喜欢胡杨,喜欢它“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枯”的坚韧品质。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坚强不拔,百折不挠,向生命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我们虽然没有文中主人公身处的恶劣环境,但不能只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才明白生命的可贵,不能在你遇到疾病、面对死亡时才悔恨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生命。趁着我们现在还年轻,好好感悟生命的价值,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身边爱你的人,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不仅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在我们遇到挫折时,也要有顽强的斗志,只有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才能更深的感悟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
而在生命面前,金子又算什么呢?丢下主人公的伙伴比尔至死也没把金子丢弃,可此时金子和石头又有什么区别呢?没有生命,金钱也没有了任何意义。但主人公为了能活下去,丢弃了两袋金子,如果他不这样做,也许早已死在狼的脚下。与生命相比,金子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金子有价,生命无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