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人性、道德和情感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写观后感时可以多角度和多层次地解读作品,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第一书记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1
20xx年11月30日下午, 在党支部的组织下, 做为"创优争先"活动的一部分, 我们全体党员在影都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故事根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沈浩日记》改编,是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为原型摄制的。看完以沈浩事迹为原型的电影《第一书记》,我们深深地被沈浩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它和许多歌颂英模人物事迹的影片不同,《第一书记》带给我们更多的不是眼泪,而是内心的震撼与深思。沈浩以“人”的形象走近群众,以平凡人不平凡的人格魅力,走进了观众心里。
电影《第一书记》是真实的。它是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优秀村党委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沈浩念家、想家而不恋家的戏,写得如此真切,让人情动落泪,又让人心生敬意;结尾 “年夜饭”那场戏更具有撼人心灵的力量:沈浩要回家过年了,途中被一位老婆婆拉了下来,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她烧了4碗菜,要求沈浩每碗只吃“一筷”。此时,只见村里各家各户扛了桌子、板凳,端着自己烧的菜都过来了,将沈浩团团围住。镜头升起,小岗村围绕沈浩,自发地吃了顿集体的年夜饭,杯盘交错,其乐融融,其情融融。
电影《第一书记》是朴实的。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普通干部,他已经在机关、在城市待了10多年了。常规意义上的幸福、安定、舒适,他已经都有了。20xx年2月从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兢兢业业地发展小岗,3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任,直到20xx年11月6日,他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主人公沈浩是是真实的,是朴实的,更是厚实的,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
电影《第一书记》是厚实的。在小岗村这个中国最基层的农村,沈浩找到了生长的土壤。电影《第一书记》每一句话,每一个思路,每一个举措,都表达了沈浩对农村、农民那种心灵深处的爱与赤诚。他下乡之初,遭到一群既得利益者的报复殴打,他竟然默默忍受未作追查。有位权势人物霸占了村里的铲土机不肯归还,筑起了阻挡它开出院子的围墙。沈浩在难以说服的情况下,并不采用破墙的方法,而是调用吊车在众目睽暌之下将铲土机吊了出来。沈浩在家里受到妻子语言上的“挤兑”,在村里受人欺负时显得有点“窝囊”,在雨夜修缮房屋时会腿脚抽筋不够健壮,在处理迁坟这场戏中,沈浩对死者的尊重,实际上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尊重,以至深深感动了亡者家属,诚恳地说出了“死人不挡活人道”,从迁坟的坚决反对者成为无条件的拥护者。
影片最后以女儿汪汪弹琴前的一段告白为结尾。“我多么想爸爸妈妈一起坐在下面听我的演奏啊,可是,这永远不可能了……”“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摁出个大写的人,万世根本是做人……”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2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通过看《第一书记》,我深深的明白,要当一个人民群众信服的好干部,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用心做事,沈浩书记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崇高责任感和专注于目标心无旁骛的定力,使他能够用心地去践行自己的承诺。用心去做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需要很强的定力。用心做事先要用心选择,人生的道路本来就不平坦,自古人生多歧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本来就很难,选择后能够坚定地走下去就更难。
能够用心地去把自己的选择做到极致、做到一流就更难。沈浩在省财政厅机关工作了十八年,在面临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下乡到坚苦的农村工作这一选择时,他也有过思想斗争,但当他看到'世界给中国一个机会;中国给世界一个惊喜'的广告牌和“红手印”时,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对沈浩而言'小岗给沈浩一个机会,沈浩给小岗一个惊喜'就是他的选择。决定去小岗村任职后,他用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了自己的选择。
二是要敢为人先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敢闯敢试、勇于担当。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积极研究新情况,敢于解决新问题,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在更新观念中理清发展思路、激活发展动力。把发展所需与群众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要学习沈浩舍小家顾大家的胸怀。没有博爱的情怀,就不可能在小岗呆上一届,又一届。他割舍了老母和妻女的爱,他割舍了他升职的台阶,他割舍了安逸的生活,他最后将自己定格在小岗村了。
沈浩同志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地去感悟,去学习,我坚信,沈浩同志的事迹可以照亮我们不断为人民服务之路。从目前来说,对于我们大学生村官而言,学习沈浩同志,就是要用沈浩的精神,去做好我们的农村事业,用我们的热心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老百姓多做事,多做好事,多做实事。我们的岗位虽小,并不能像沈浩同志那样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修路建厂,但责任重大,因此,看完《第一书记》之后,我更加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3
这个电影拍的并不精致,内容如同工作成绩总结。我原本以为很多人会中途退场。但是两个小时的电影下来,并没有谁走动,更没有谁中途退场。陆续的有2~300人来,大家静悄悄的看。
我是一个易动感情的人,尽管是说教,我依然经常会为故事情节而落泪。
一个小干部的包村,并不容易。好在他是省财政厅的人。要点钱,毕竟不是大事,有钱还是能干出点成绩来的。正如当年我们包村下乡一样,最后作典型发言报告的单位恰恰也是我们市财政局的人,人家财大气粗呀,政府的钱人家可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只要是买好的,贴金的,花给谁不是花呢?
故事中主人的工作程序我是知道的,他所能做到的事情我也是能理解的,甚至他会用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来达到最终的目的,我也是能想清楚的。但是,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你干了多少对当地村民有益的事情。这很重要。
人,不是金刚。是人,就有情感。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目的,有原因,有动机。故事中省厅的副厅长说了这样一句颇有味道的话:当官的可以不干事,干事的可以不当官。沈浩下乡的动机其实已经并不重要,即便是他有天大的动机,毕竟他死在了工作的第一线。如果说他有动机,那么这动机也是为人民而死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着电影说事,其实电影中的故事离我们都有距离。大家更多的是看眼前,看现实,看身边的这些官员的行为与举止。有句话说: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我们怎敢说故事是美化,而现实是太糟糕呢?我们应该说故事是典型而现实却是个别,这样更合适一些吧?!大家能坐到影院中2小时而不离开,大家是在感动抑或是陶醉?大家是在寄托情感还是理想化一种精神境界?怎么故事与现实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中国的百姓很善良,只要你能为大家做点好事,哪怕是一点点呢,老百姓就会记得你,就会感念你。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大家能坐住于影院中感动于故事中的精神,其实那是心底对道德的呼唤,对良知的呼唤,对人性的呼唤吧?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4
12月8日,单位组织我们去看根据沈浩同志事迹改编的电影《第一书记》,这部片子属于主旋律影片,原以为影片就是很简单的歌颂宣传,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在看完电影后,我被沈浩同志的事迹深深感动,同时也发现这部影片与以往主旋律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不刻意的去煽情,真实的去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通过导演与演员专业的表演,沈浩同志的真实形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让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随和,也更有感染力。电影真实客观的记录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
当安徽省财政厅党组决定委派沈浩去小岗村任支部书记的时候,当工作条件的极大反差使他无法顾及家庭的时候,他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毅然前往,他知道这次去小岗村责任重大,他知道:当时“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跨不进富裕门”的小岗村,换了几任领导,村民仍不富裕,发展压力仍然很大。但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小岗村。沈浩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心声:“人的生命是伟大的,但人的生命也十分脆弱。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那么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就拿自己到小岗村来说吧,虽然吃苦、受累,但作为丰富人生的一个平台,使自己得到锻炼,这是花钱也难以实现的。”这些豪言壮语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们应该要象沈浩一样,以党的事业为重,无怨无悔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也要象他那样不辞辛苦、埋头苦干,有任劳任怨的勇气和气魄。只有不怕艰苦、任劳任怨,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真正用到所在的工作岗位上,才会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找到一个共产党人的归属感,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
人们在整理沈浩的遗物时,发现他床下有七双已半旧的鞋,鞋底全部沾满了泥土——那是村民责任田里的泥土,那是全村108户村民院子里的泥土,那是即将竣工投产的1000亩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园的泥土,那是刚刚动工的小岗敬老院的泥土,那是五保户们庭院里的泥土……
为了解民情,沈浩初到小岗村一个多月时间就对全村108户跑了两遍,男女老少他没有不认识的。谁家缺粮,谁家少柴,谁家收入低,谁家有困难,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并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小岗人说:“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亲近”6年时间,小岗村处处留下他的足迹,他熟悉小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乡亲们在想什么,怕什么,爱什么。
了解了民情民意,更重要的是要多做顺民心的事,让群众得实惠,沈浩就是这样干的。他在小岗村6年里,始终坚持夜以继日地工作,废寝忘食地奋斗。在他的带领下,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开始生产了,漂亮宽敞的村民小楼盖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沈浩的点点滴滴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公务人员,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了解民情,扎扎实实、充满感情地去读懂民意,进而用是否“真为群众办好事、真为基层办实事”的标准衡量工作的得与失,不断用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喜不喜欢”来校正工作标准。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5
这部影片观后有几点值得称道:
一是真实。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我们现实中都能够找到,并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例如,沈浩在去小岗村之前,在省财政厅工作时,每年的考核都是基本称职,和全国大多数公职人员没有区别,影片没有把他塑造成多么与众不一样的人物。当沈浩为给小岗村修通乡亲们期盼30多年的公路,要在繁忙的京沪铁路线上架桥,必须到北京铁道部找人特批时,照样拿着大包小包礼品,贴合现实中的人之常情。
二是感人。沈浩用实干感动了同学、用真诚感动了小岗村村民、用业绩赢得领导的赞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书记光辉形象。如果说挂职三年有“镀金”嫌疑的话,那么挂职六年还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镀金”就转变为“真金”。
三是让人信服。众多影视明星在影片中再现了沈浩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带领大家建设小岗村的生活片段,使观众信服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万世根本是做人。
普通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很生活,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没有惊天壮举,没有枪林弹雨,也不是高大全。虽是一件件小事、一件件家长里短的琐事,但都是老百姓需要、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也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难事。沈浩同志始终秉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和信念,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理解和拥护,称得上是一个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开拓进取的领头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感动过后要认真思考,和沈浩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6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万世根本"四个字格外引人注目。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真实可信;没有口号、没有标语,没有说教,人情味十足,符合常理。总之,这是一部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好片子。
我想这部影片观后有几点值得称道:
一是真实。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我们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例如,沈浩在去小岗村之前,在省财政厅工作时,每年的考核都是基本称职,和全国大多数公职人员没有区别,影片没有把他塑造成多么与众不同的人物。当沈浩为给小岗村修通乡亲们期盼30多年的公路,要在繁忙的京沪铁路线上架桥,必须到北京铁道部找人特批时,照样拿着大包小包礼品,符合现实中的人之常情。
二是感人。沈浩用实干感动了同学、用真诚感动了小岗村村民、用业绩赢得领导的赞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书记光辉形象。如果说挂职三年有"镀金"嫌疑的话,那么挂职六年还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镀金"就转变为"真金"。
三是让人信服。众多影视明星在影片中再现了沈浩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带领大家建设小岗村的生活片段,使观众信服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万世根本是做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如梦记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