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文档网 >心得体会

教育儿童心得体会范文6篇

具有深远影响力道德心得体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仔细推敲的,写心得体会之前一定要先梳理好自己的写作思路,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会有更好地呈现,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育儿童心得体会范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育儿童心得体会范文6篇

教育儿童心得体会范文篇1

自古以来,人类就认识到音乐活动有助于健康。3万年前的原始人,以敲击石器伴奏舞踊来治疗疾病;至今的非洲、南美及澳大利亚的原始部落里,巫师乐舞仍是治病的主要手段。中国的文明史中,也早有用音乐进行治疗的思想,如《群经音辨》中的“乐,治也。”;《黄帝内经》中有五音、五行和五脏关系的论述;古人还有用音乐治愈疾病的实践经验,宋代欧阳修就通过学古琴治好了抑郁之疾。

音乐为什么能治疗某些疾病、增进人们的健康呢?因为它能广泛地作用于人们的生理、心理从而改善身心功能。

音乐刺激能影响大脑某些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改善大脑皮层功能。

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能对人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比如,当人们的情绪出现一种障碍,医学上称作“紧张状态”或“应激反应”时,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律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量增加等变化。音乐能使人放松、消退紧张,通过音乐放松治疗,可以在生物反馈仪上看到,应激改善后人的血压下降、呼吸心律减缓、皮温增高、肌电下降、血容增加、脑电反应γ波增多,人的内稳态恢复。而对另一种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疲劳嗜睡、食欲不振、身体活力降低的情绪低落状态,音乐也能起到调节作用。轻松愉快的音乐能使人兴奋起来,因为音乐能作用于人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接受了音乐刺激即促进大脑皮层觉醒,同时又可传给外周神经。从而提高肌张力增进肌体活力,所以音乐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绪。情绪活动的中枢下丘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与植物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而这里又正好是人体内服器官和内分泌腺体活动的控制者。所以情绪的紧张状态能直接导致某些内脏器官的病变,被称作“心身疾病”,音乐能调节人的情绪,所以也就能帮助治疗某些心身疾病。

音乐有镇痛作用,大脑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同在大脑颞叶,音乐刺激听觉中枢对疼痛有交互抑制作用;同时音乐可提高垂体脑啡呔的浓度,脑啡呔能抑制痛疼,所以音乐有镇痛作用。

音乐能改善大脑功能,协调大脑左右半球,从而提高人的智力。对发展儿童的智力尤其显著,并可改善智力低下儿童的能力,所以音乐广泛地应用于特殊教育。

音乐能影响人格,人格成长中情感培养是最重要的方面,音乐包容了人的情感的各个方面,所以音乐能有效地铸造人格。

音乐能直接作用于无意识,在心理治疗中有特殊功效。

音乐活动是极有序的行为。在协调身心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音乐能广泛地应用于行为治疗。

音乐具有这些生理和心理效应,那么如何运用音乐增进人的健康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具体用音乐调节情绪,另一是以音乐陶冶情操,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音乐调节情绪的具体实施,可采用“同质”的原理。即在情绪波动时,要根据当时的情绪状态选择音乐,如遇到不幸生活事件产生强烈悲痛情绪的人,可选择哀伤的音乐,使悲痛的情绪有所寄托;而处于焦虑或愤怒情绪状态下的人应选择激愤的音乐,使不安的情绪有所发泄。当音乐与人的精神节律同步,才易于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当音乐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以后,就可逐渐变换音乐色彩情绪,变哀伤为优美抒情,变激愤为轻松愉快。人的情绪在音乐的引导下,负性情绪得到发泄后,渐渐得到调整,而最终达到内心平静。这一方法的实施可自己选择不同情绪功能的音乐,也可选择专门制作用于调节情绪的录音带或c d片(音乐心理专家专门研制并按情绪调节规律编排的音乐),还可以在音乐治疗师的帮助指导下选用音乐。而如果平时就有所积累,对各种风格的音乐比较熟悉,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库,自然也较为容易知道根据自己的情绪来选择音乐的调节。

用音乐陶冶情操的实施,方法就更多了,其实每个音乐爱好者都有自己的方法,大都自然生成。对大多数人来说,首先是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如年轻人可能偏爱流行音乐,中老年人更喜欢一些老歌,还有一些人着迷于自己家乡的地方音乐等等。培养自己的音乐爱好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点入手逐渐扩展。很多音乐体裁,从不熟悉到熟悉,就会引起兴趣,兴趣越来越广,口味越来越雅,音乐鉴赏力也就会越来越提高。还可以在一些欣赏手册或各种类型的名曲赏析的帮助下去拓展音乐视野,音乐积淀丰厚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音乐积累的过程也会使自己的情操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参与音乐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聆听欣赏,在家里听唱片、录音,到音乐厅去听音乐会;还可以自己参与演唱演奏,参加群体音乐活动等等,对增进心身健康都大有稗益。运用音乐增进人们健康的方法是不拘一格的,每个人可从实际情况出发,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适当的音乐活动。音乐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专利,而是人类在自身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健康美好的音乐可以松弛人们紧张的神经,可以疏泄压抑的情绪,可以焕发美好的情感,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从而净化社会。音乐还可以协调千百万人的意志,共同实现目标、理想。现代社会人们又重新认识了音乐对人的心身的巨大作用,从各个方面去开掘音乐增进健康的方法。

教育儿童心得体会范文篇2

性教育宜早不宜迟,你嫌性教育太早的时候,犯罪分子从来不嫌孩子太小。所以说对孩子的性教育一定要趁早,而且还要正确的教育。

1、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来自我学习心理学时认识的一个朋友。

她的妈妈很慈爱,爸爸也对她爱护有加。

亲子关系可以说很健康。

女孩各方面也都发展得很好。

直到有一天,

她遭遇了经常到访家中的父亲一个朋友的性侵。

她平日里不是个轻易认怂的孩子。

甚至很有一些脾气。

然而,性侵发生的时候,她仍然整个人是懵掉的。

僵硬在那里,毫无反抗余地。

事后,甚至连向父母的倾诉和求助的意愿都没有。

一直到很多年后,依靠心理援助才从那段阴影中走出来。

后来妈妈震惊地问: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她的父母很开明,经常对女儿说:有什么事我们来解决。

但这一段经历,女孩仍然无法说。

她会毫不犹豫地告诉父母所有事情,

除了这件事。

因为,在女孩长大的经验里,

虽然所有事都可以拿到这个家庭的桌面上去讲,

唯独性不行。

2、一直记得小时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那时我10岁。

有一回,我穿着裙子半躺在家门口的躺椅上晒太阳,

觉得惬意无比。

我伯父到访,

瞪了我一眼,

说:

女孩子家家,躺得四仰八叉,不知道害臊!

我当时吓得就站起身来,脸刷地从头红到脖子根。

那一刻我认定我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

我错了什么?

我的错在于不够检点。

我的刚刚开始发育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被紧紧地藏起来。

等我长大后也一直这样教育我的孩子。

我说,你身体的私密部位绝对不能让别人碰,因为它们很重要。

直到有一天,一位性心理咨询师朋友的科普才让我意识到,自己步入了一个多么大的误区。

她说:

“当我们单一地、紧张兮兮又义正言辞地向孩子强调‘身体的隐私部位是很珍贵的,不能被触碰’,

这无法真正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相反,只教会了孩子贞操观,加重了孩子的羞耻感。

一旦真的遇到坏人侵犯,孩子不仅很可能无力反抗,并且还将丧失掉向外求助的能力。

为什么?

因为既然最珍贵的东西被破坏了,那就意味着‘这事情太坏了,我一定是犯错了,

我绝对要把这个秘密藏起来,不能让任何一个人知道。’”

在孩子心中早早习得了一个可怕的逻辑:

开口说出来可能引发的后果,

会比遭遇性侵本身更加的糟糕。

3、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真正重要的不是贞操观,不是身体的特定部位,而是孩子的整个人。

是你的身体由你自己说了算。

是你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大声喊不。

是你对你自己的身体拥有绝对的隐私权和自主权。

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一个孩子拥有力量,

在他们感受到任何不舒服的时候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远离犯罪现场。

哪怕他们真的遭遇侵害无力反抗,

他们也能够毫无羞耻心地及时求助:

我没做错任何事,是他们让我难受了,请及时惩治坏人!

而要让孩子明白这一点,

不是简单的言语说教就能做到。

我们需要在平日里就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民主的氛围,

尊重孩子对于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生活的每一个决定。

当孩子不希望被亲亲、被抱抱的时候,放开他们。

当孩子希望对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生活有选择权的时候,尊重他们。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感觉到任何不适的时候,承认他们的情绪,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要。

要让孩子真正懂得爱惜自己,父母首先要真正爱惜孩子。

要让孩子真正懂得拒绝坏人,父母首先要在跟孩子的点滴互动中,接受孩子的拒绝,允许孩子说“不”。

4、可惜,性羞耻感在我们的文化中太重太重。

曾经在写性教育的文章时,因为把生殖器名称写了出来,被若干家长严厉批评过。

他们认为,我们这样会把孩子教坏的。

然而就像那句话说的,

你嫌性教育太早的时候,

犯罪分子从来不嫌孩子太小。

为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到底能够给到孩子什么样的支持?

学着尽量坦然地跟孩子谈性。

提到性,我们就不由得满心满脑的道德评价和羞耻。

似乎跟孩子去谈性的时候,是在把一个龌龊的东西扔给他们一样。

殊不知,正是我们的态度无声中告诉孩子,

性是糟糕的,不该被言谈的。

虽然现在一些年轻父母也知道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那份紧张和尴尬仍然难免。

可你知道吗?

当你很紧张,很想赶紧谈完了性这个事就不用谈了,

就赶紧跑了,

那么孩子听到的不是性的内容,他听到的是爸爸妈妈的紧张。

他会感觉到,这个事情爸爸妈妈其实是不愿意谈的。

我的父母是不希望耐受性这个事情的。

那以后,孩子就可能不会再找你了解性方面的问题了。

我们常说,育儿先育己。

在性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不断地去锻炼自己的耐受度,其实就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不要只在糟糕的事情发生时,才跟孩子谈性。

我承认,近来系列虐待、猥亵和性侵儿童相关的新闻,让每一个做父母的心都碎了。

很多父母就是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才想起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

于是,孩子们的脑海里会感受到,性可能意味着风险。

提到性,就可能会和遮遮掩掩、不清不楚的感觉联系到一起。

或者会让孩子感觉到,性是坏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请不要每次遇到性侵事件,才想起要跟孩子做性教育。

当身边有人怀孕,有一个宝宝降临,或者看电视看到一个相亲相爱的镜头,其实也都可以适宜地跟孩子聊一聊,两性结合的美好。

毕竟,性的议题会是我们一辈子都要面临的议题。

每个做父母的,一定不希望孩子每每触及这个议题,都一脑门子的苦大仇深。

总之,性教育应该是直接的、客观的。含含糊糊往往等同于零。

性教育宜早不宜迟。

性教育,它不像上一次课,搞一次活动,完成一笔交易,做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它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能自然而然地发生着,进行着。

性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提防这个世界的阴暗面。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性,它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美好的,值得我们去跟所爱之人一起去享受的。

最后,性教育应该是放在关系中去进行的。抛开亲子关系,抛开亲子沟通,单纯是谈性教育,最后也都会变成照本宣科,白费功夫。

教育儿童心得体会范文篇3

女孩子多大就不能让爸爸帮忙洗澡?异性家长在孩子面前需要避开什么?俗话说得好,儿大避母,女大避父,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有了性别意识之后,家长们也要注意适当地和异性的孩子之间保持距离,在一些方面要注意避免过于亲密的接触。

演员黄磊发的一篇微博,内容是和大家分享给自己小女儿洗澡时发生的趣事,这篇微博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广泛讨论。

讨论的方向主要围绕在,女孩子大了,是否还能由父亲来给她洗澡。而引起争议的便是这个年龄的界限,每个人的对异性家长和子女之间应当规避的年龄界限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孩子3岁左右时,就已经具备性别意识了,他们会新奇地发现男女之间的不同之处,也会对他人的隐私部位感到害羞和不自然。

忽视年龄界限,将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1.没有顾忌地在孩子面前换衣服

如果家长们一直没有界限意识,总是随意在孩子面前换衣服,可能会使得孩子出现生理上的反应,性意识也会早早地开始萌芽。

同时,经常看到父母在自己面前这么做,也会让孩子认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不需要避开他人的事情,也更容易受到引诱,在陌生人面前脱衣服。家长们千万要注意,不要让我们花费那么多心血在教育孩子保护自己上,最后却因为这件事情,让性教育的成果功亏一篑。

2.随意地在孩子面前上厕??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在他面前上厕所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的孩子还在穿开裆裤,家长的表现会让他觉得,我的屁屁是可以随便给人家看到的,大小便时的私密部位也是如此,这样一来,难保你的孩子不会成为一些变态恋童癖的关注对象。

因此,从孩子小的时候,最迟2岁左右开始,宝爸宝妈们就要分别对家里的男宝和女宝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告诉男宝宝,妈妈洗澡和上厕所都是女孩子私密的事情,男孩子是不能偷看的。给女宝宝洗澡的时候,也要再让爸爸加入了,告诉孩子,爸爸是男生,是不可以参与这样的事情的。

再大些的时候,就要给孩子强调,哪里是他们的隐私部位,这个部位是绝对不能被别人碰的,先给孩子建立强烈的性别界限感,然后告诉孩子,如果有人触碰你的隐私部位,事情发生的时候,就一定要大声呼救,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才能保护自己。同时,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回来告诉爸爸妈妈!

教育儿童心得体会范文篇4

参加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快两年了,这么长时光以来,我觉得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但还是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我在活动期间一共带过两个孩子,两个都是跟父亲一齐生活的单亲家庭的女孩,她们是孩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我觉得我们就应给予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关爱。他们这个年龄是比较敏感的年纪,自尊心又个性强,所以我们就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透过我的工作,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要有爱心、耐心

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社会的关注。所以,我们作为代理家长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除此之外,在结对子时应尽量让男生与男孩子、女生与孩子结对,这样他们之间可能共同话题要多些,方便了解孩子。我带的女孩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亲戚住在一齐,她有时就会跟我耍小性子,我觉得应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包容她,而不是所以而疏远她。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忙,,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觉得我们就应多跟他们交流,给他们传递一些健康用心的思想,引导他们合理用钱,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学校也要多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不要花太多时光在网吧里。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鼓励、组织留守儿童们多参加业余活动,以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们不能在父母身边撒娇,和父母一齐享受天伦之乐,所以他们的思想上难免会出现空虚,又由于他们有比别人多出来的超多的时光无所事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养成自闭的性格或是迷上打游戏等不良的嗜好。针对这种状况,

我推荐学校平时多引导他们进行读书等有益的业余活动。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学生,我没有太多课余时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并且也不太适合,这样反而会影响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所以应由学校来实行,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状况

对于这些孩子,要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状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及时和学校沟通,并能与学校教育同步,从而到达很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能让儿童们劳逸结合,又能让他们构成必须的生活规律,要善于和儿童交流沟通,让他们从监护人身上感到亲情,进而对监护人产生依靠性和信任感。

总之,我们要努力孩子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提高的引导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互动交流活动,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状况;了解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状况和家庭状况;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带给必要的帮忙。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欢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期望能对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有所帮忙,帮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教育儿童心得体会范文篇5

学习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这一课程,本人受益匪浅。我觉得自己不仅学习到的是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让我更为自信更为坦然地接受一次次的挑战!在这次学习中,我认真倾听了教授与从事心理工作一线老师的讲座,他们都以实实在在的案例和具体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并且通过理论学习、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学习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看教材,听讲座,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好的教师能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人不怕做事,就怕心累。当心累时,我们要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试的能力,保持乐观积极的教育心态,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教育工作中,不迁怒于孩子,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孩子,同时不将工作中不良情绪带入家庭。我还学会了几种解压的方法:控制呼吸法、自我剖析法、学习转移法、投身自然法、心情放假法、肌肉放松法。这些都给了我借鉴作用,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在工作中要有更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并且认识到,保持这种心态对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将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对今后工作的态度,这也将直接地影响到我的学生们,使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心态下学习、进步。在培训学习中,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教育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对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教育儿童心得体会范文篇6

什么是儿童学习障碍,至今尚无确切的定义。人们常常把它与学习困难、学习缺陷、学习无能等相混淆。学习障碍所包含的大量情况也很难确切地予以定义,如活动过度、学习无能、脑功能失调、轻度脑损伤、知觉缺陷、诵读困难等。1963年,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s·kirk)提出了学习障碍(learn disability)的概念,认为是指那些能听又无显著智力缺陷,然而在行为与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致于无法良好的适应家庭生活,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未能有效学习的儿童。1983年美国几个关于儿童学习障碍的学会共同拟定的定义是:“学习障碍是指在求知、听讲、说话、阅读、写字、推理或算术能力上出现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学习困难通称,其原因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即是由一个人的内在因素所导致的,虽然这种学习缺陷也可以与其他障碍(如感官损伤,智能不足,或情绪困扰)同时存在,或是由于环境(如文化差异,教育方法问题,处境不良)的影响,它却是因此状况或影响所直接促成的。”

学习障碍的定义虽有许多分歧,但以下四个特征却是公认的:

(1)差异性。儿童的实际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如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学习成绩却远低于其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该达到的成绩。

(2)缺陷性。学习障碍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这种儿童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却不能做其他儿童很容易做的事。

(3)集中性。学习障碍儿童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了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常常在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

(4)排除性。学习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

医学界把学习障碍看成是一组症状,表现出各种疾患:

(1)儿童多动症。其主要特点为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多活动,难以安静,冲动任性,急躁易怒,或伴有学习困难、阅读、书写障碍,不服管教,说谎话等,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2)儿童抽动症。表现为交替出现的眨眼、摇头、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等,同时伴有学习困难,心理障碍等。

(3)特殊能力发育迟缓。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阅读能力和运算能力下降或明显下降,凡涉及这两方面能力的学习,其成绩显著低于实际水平。

(4)发育迟缓。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衰弱状态,学习易疲劳,学习成绩普遍低下,而非某一单科困难。

(5)品行障碍。经常说谎,有偷窃行为,经常逃学,到处游逛,和父母不能建立正常的感情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中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5篇

安全教育教育心得体会最新6篇

幼儿礼仪教育教育心得体会6篇

儿童安全教育活动方案6篇

安全教育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参考6篇

安全和生命教育心得体会6篇

国家教育安全课心得体会优秀6篇

消防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优质6篇

国家教育安全课心得体会优质6篇

儿童节的心得体会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383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