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写心得体会是可以提高我们自己对生活的信心的,不管是从什么地方有感悟时,我们都可以将自己的感受整理成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顺风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名著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名著心得体会篇1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含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
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欺负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
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且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露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
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名著心得体会篇2
选择读《红楼梦》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缘分。今年上半年看了《三国演义》,别人都说三国七分真,三分假,其实就是把谋略、政治、战争、社会等讲述的很完整了,很多人也评价三国里的智慧,是中国至今最高的体现,听说毛主席在打仗时期不就是每天带着一本《三国演义》嘛,中国四大名著,不可谓不好,后来在图书馆和超市零零散散看了《红楼梦》一些节选,中间因为看其他的书籍就搁置了,之后在听高晓松老师聊《金瓶梅》的时候,又谈到了《红楼梦》,于是拿起来认真读一下,越看越疯,至于半个月左右时间看完了《红楼梦》,这就是看《红楼梦》的缘故。
红楼梦这本书,作为显学,很多人研究,很多人评说,都有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评红楼梦说: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白先勇先生到八十岁的时候说红楼梦是世界第一书,美、雅俗共赏、阐述中国文化淋漓尽致,尤其是将儒释道放在里面了,还好看,因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就是给红楼梦作注解;高晓松先生总是喜欢通过《红楼梦》抒发: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不爽情绪。既然自己看过了一遍,总得留下一些记忆,也提笔写一写吧,主要是自己的感受。
可能是生活和工作的原因,对于红楼梦,我最大的印象,这是一部政治图画,贾母就是最高权威,类似于皇权,依次下来排的等级,荣国府的贾赦、贾政、邢夫人、王夫人、贾琏、王熙凤、李纨、贾宝玉等等,宁国府就是贾敬、贾珍、贾蓉等,森严的等级制度,背后的靠山就是世袭爵位,还有就是元春这个贵妃的身份,也就是皇亲国戚。围绕着这样的等级制度,衍生出数百号人吃饭,跟着荣国府和宁国府吃饭,“革命家见排满”,可能自己也有这种不爽权力的看法,才这么看的。不过可喜的是,贾母及荣宁两府的统治阶层,或者说管理阶层是比较慈悲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曹雪芹先生故意把自己的家族描写的这么和善。对于权力的排斥,可能是自己在社会生存中最大的弱点,但这个社会的本质不就是追逐权力吗?至高的权力。名利钱财不过都是权力的外在表象,其实质就是权力,去年看《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提到做官者看重的最多的也是利益,利益不也是权力的表象吗?当然知识分子还有其它一些东西,整个国家的组织架构就是权力架构,何故言他。
不爽的地方,就到此,也不想说,感觉没什么意思,可能自己天生对于权力没什么感觉。那聊什么呢?先聊一下美吧,把高的先说完,再说自己的小心思。
我看的《红楼梦》版本前序,有名人推荐,是易中天老师写的,说自己年少时读过很多书,《红楼梦》是很晚才看的,极力推荐,反正就是夸赞了一番。我为什么对易中天老师那么有感觉呢?当然是因为《百家讲坛》里的《易中天品三国》啦,今年年中有一段时间,把《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全部听完了,这是十几年前的东西了,以前没听过,今年才听,印象最深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易中天老师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到他的历史观,名字叫《我的历史观》,对自己有极大的触动,自此就很喜欢易中天老师。《红楼梦》很美,这种美包括诗词、象牙塔式的浪漫、富足的生活等等,最扯的是还有神话式的架构,完全的偶像剧,比《来自星星的你》可要高级很多,完全的满足了一个屌丝情节的人完成了一个高富帅的梦想。关于诗词,自己也没有欣赏水平,但是可见的是曹雪芹先生的诗词文化功底之深厚,当然还包括玄学、中医学、建筑学、古董、书画等,显贵之家,不敢妄谈,后来看资料,了解到他祖父、父亲都是大知识分子,不可谓不服。
高的谈完了,说点私人的。可惜的是,年少读书时没有看过《红楼梦》,因为这样一个古典式的浪漫主义故事,能慰藉那是年少的自己,很美、同时也很痛心。美的是有浪漫的爱情,“木石前缘”、“金石良缘”,贾宝玉还有那么多爱自己的美丽女子,好像小说中只要是女人都爱他,连男人都爱他。不知道是不是长大的缘故,看完之后,居然不喜欢林黛玉,甚至有厌恶的情绪,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说,大多数女孩子好像都有林黛玉的影子。对比之下,最爱薛宝钗,尤其是最后贾宝玉出家离开之后,薛宝钗的哭诉,心好痛,有多爱薛宝钗,很爱很爱,虽然她很冷淡,生活不就是冷淡的吗?最感动的是她对于宝玉的情份,而不是爱情,这种情分可能是恩情、可能是友情,也有可能是爱情,但是很深沉,包括贾宝玉出家回归前最后一次拜别贾政,也是很感动,拜以谢养育之恩。以前,感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好没有人性,但是看到薛宝钗,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此外,喜欢贾探春、袭人、晴雯、贾探春、史湘云,不喜欢王熙凤、王夫人、邢夫人、赵姨娘,对尤二姐和李纨钦佩、对尤三姐惋惜,诸如贾母、贾政、贾琏、贾珍、贾蓉等等人物没有太多感觉。“弱水三千只取你一瓢饮”不如“情深义重”方是现世真情。
要说《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当然两部书都是需要读的,一部现实主义、一部浪漫主义,一部谋略、一部人情。
读名著心得体会篇3
今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
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
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渔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渔夫不满意。拿到家后小心的剥掉白点,就在渔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渔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其实,渔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择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只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值得一看。
读名著心得体会篇4
西游记,电视剧版的已是不知看过多少遍了。书,却是给人一种两眼一亮的感觉。书里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得到彰显,生动明了。正义的,好色的,糊涂的,踏实的,都极其真实。
白骨精为了吃到唐僧,先后化身成三个平民,都被孙悟空识破,但唐僧到底是慈悲为怀,在孙悟空“打死”两个人后将他逐了回去。后来唐僧黑松林逢魔,被妖精变成了老虎,这才让猪八戒把孙悟空请回来,师徒言归于好。
怎么说??我觉得,在一个团队里,需要百分之百地去信任对方吧。如同里面怀有怜悯之心的唐僧,决不让任何一个无辜的生命从世界上消失,再加上他永不会怀疑任何一人的性格,导致错怪孙悟空,同时把自己推进了危险中。尽管如此,他礼貌的特性也帮了很大的忙,因为孙悟空作为“泼猴”,尽管无敌,也是有需要教育的时候的。
还有,一个团队里需要有一个义气的人。猪八戒虽然又懒又馋又好色,但在请孙悟空回去的时候,他却很讲义气,义激美猴王,孙悟空才答应立刻回去救师父,猪八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说明了他们师徒情深,有互帮互助的精神。
整部西游记里,陷入困境时的重要担当救星的人物是孙悟空。也许没了他,取经的事根本完成不了。
自然还有“负责调解”的沙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独特的任务,都是缺一不可的。
读名著心得体会篇5
在今年的寒假里,我阅读了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西游记》。书中人物描绘的细腻生动,个性分明,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真是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僧和三个徒弟千辛万苦,降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故事中有着诚实善良,一心向佛的唐僧;聪明机警,善恶分明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爱耍小聪明的猪八戒和踏实可靠、寡言少语的沙僧,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让小说情节更加有趣、生动。
小时候看《西游记》总会有一个疑问,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翻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直接带着唐僧他们坐筋斗云去取经呢?长大了才知道,其实这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的东西,一切东西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就像这句歌词所说,想要成功,不能只依赖捷径,成功的秘诀就是脚踏实地的踩着脚下的路往前走,不论前方是什么。
唐僧师徒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坚韧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对我触动很大。以前我总是会给自己制定远大的理想,但是不能吃苦耐劳,做事经常拖拖拉拉、半途而废,一味贪图享受,整天想着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必须改掉做事虎头蛇尾的毛病,要学习孙悟空那种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做好每一件事,朝着自己的目标一往无前地奋勇迈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