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其实是记录我们的主观感受,是以个人内心所感为素材展开的,在一件事上有不同的态度后,大家都应当写好心得,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参观旅史馆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参观旅史馆心得体会篇1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位于北部校区的校史馆,校史馆占地近 400平方米,分为彩喷展板和实物展两部分,记录着大工65年的成长与积淀。
我们一进展馆就被讲解员的解说和大型的展板深深地吸引住了,同校史馆讲解员一起回顾了大工自 1949年建校以来的历史、辉煌成就以及今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息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大工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大工的历史与过去, 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大工的辉煌与不凡!
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物品。第一件是屈老的遗书,屈老校长为大工,为中国的教育奉献了一生,最终留下用自己的骨灰守护大工校园一草一木的愿望,这是多么深沉的爱,爱我们的大工,爱一代代大工人,爱着中国的教育事业。第二件是仿米格15战斗机的涡轮推进器,五十年代的新中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科技上,一穷二白。第一架国产战斗机的成功试飞,标志着新中国的军事崛起,中国人真正抬起头了。而它的推进器保存到我们大工的校史馆,激励着更多的优秀学子献身国防,献身科学,献身世界的和平事业。
四十多分钟的参观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前辈们创造出光辉成果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大工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纪,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工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训,以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发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为把大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身!
参观旅史馆心得体会篇2
12月28日这天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去参观四川大学校史馆,校史馆里究竟有些什么呢?
来到四川大学后,来接待我们的是研究生吴燕姐姐,这次参观与以往别的的参观不相同的是,以前是由导游或老师带着我们参观,而这次吴燕姐姐“抛”出七个问题,让我们带这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吴燕姐姐的问题一提完,同学们便如离弦之箭一般,“射”进了校史馆。
我也随着人流冲进了门。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丽的墙壁上有一块巨大的玻璃,玻璃上印着四川大学的校风和校训,我马上抄了下来。再低头一看,地上有一块玻璃,玻璃下记载着四川大学的创立日期和创立人。一下子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找道了,我心中十分高兴。接着我又站在资料室门口向四处浏览了一会儿,才发现了我要找的资料,那是四川大学五位校长的名字和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位牙科毕业生的名字。
接着,我又到了二楼,一到楼口,我就看见了一艘很大的船,船边有许多桨。原来这些桨上的字记录了四川大学历年来更名的名字和意义。最后,我又找到了介绍著名文人郭沫若、巴金等人的事迹。
参观了四川大学的校史馆后,我的疑团都一一解开了。四川大学的校史馆不但记载了四川大学丰富的文化,而且让我了解到,四川大学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培养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是与该校的校训、校风分不开的。它的校风为: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从中我体会到,只有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只有不断努力地进取,才能达到务实创新。
四川大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气势磅礴,却又不失朴素典雅。它为祖国的日渐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从现在起要努力学习,才能考上我们四川这所有名的大学,将来才有能力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旅史馆心得体会篇3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但是,四史在时间上跨越500多年,在内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大容量。因此,有效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不能简单地断代,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气,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要从依次递进的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精神、历史方法四个方面,在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四个层面着力。
第一,学好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知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历史通常是以时间、事件、人物、关系、环境、思想、影响等知识要素对过去的叙说。四史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掌握和认知,首要的是学习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
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就少不了莫尔的《乌托邦》、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等。
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就少不了新文化运动、1921年党的创建、1935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等等。
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就少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加入wto,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四史虽然各有特色、各有知识点,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割裂的。通过学习教育,既要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区别,更要明白它们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上的密切关联。
这种关联可简单归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包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新国家的历史。
以1949年为起点的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
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新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这样联系起来学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以及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第二,吸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
如果说四史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将点串起来,由点到线,就构成了一部一部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在人类从民族史进入世界史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是人们在不断认识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曲折前进的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四史学习教育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学习,更清楚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更好地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这当然是一个高标准。其低要求就是吸取历史教训,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至少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悲剧不要再折腾、再上演。
四史中蕴含了很多规律。比如,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史中也有经验和教训。苏联在建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在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对比中彰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但是,这一体制没有随着时代和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革,无法进行自我革新,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逐渐背离了人民立场,结局是政权丧失、g家解体。
中国共产党善于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不断前进。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国家治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这是党领导人民创造两大奇迹,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
四史学习教育就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就是学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就是基于历史经验、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必将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四个自信。
第三,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
伟大的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我们的一种独特政治优势。
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孕育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等,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的精神谱系,必须传承好、发扬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如果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有局限的,那历史精神就是永恒的,可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华所在。
第四,梳理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
树立正确历史观、学好历史方法论,是知识学习、经验和规律学习、精神学习的实际运用与行动,也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高要求。要逐步形成、深化巩固这样的历史观:
历史是连续的,不能简单地断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要打通起来,并与上海地方史、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身边的历史贯通起来。通过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等。
历史是整体的、多彩的,不会完美无缺、没有瑕疵,不能用现实切割历史,也不能用历史否认现实。要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歪曲党的历史、新中国史、人民军队史的言行。
历史是合力形成的、多线的。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即便是历史失误、挫折,也要在历史的环境下、方位上正确看待、认真分析。尤其是,对所谓历史终结论等要有清醒认识,做到政治清醒、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
历史是相通的,世界是平的。虽然当前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和行动,但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不可逆转,自我封闭必然落后。同时,在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环境下,还要树立长线历史观,既反对崇资病,也反对恐资病,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要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推动文明对话、互鉴,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成果。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四史学习教育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要在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要历史结合现实学、理论联系实际学,把自己摆进去、工作摆进去、责任摆进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环境。
:
参观旅史馆心得体会篇4
上个周末,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班参观了校史馆。
进入馆后,我们在进门的标志性位置进行了合照,以纪念此次活动。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印刻着“大连理工大学”字样的白色书本雕塑和校徽标志的内涵。接着,解说员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墙上照片的由来。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大工这所高等学府的诞生的全程记录。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被大工人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精神所震撼。他们自己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的建起了我们的主楼。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大工的热爱。
接着,我们看到了屈伯川老校长的遗物,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位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的老校长。当看到他的遗书时,我被他的奉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顿时鼻子有种酸酸的感觉。老校长为我们学校奉献了大半生,去世后又把遗体捐赠,连骨灰也撒在大工的校园里。
连理工大学自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工学院)以来,以著名教育家屈伯川老先生为代表的创业先驱高瞻远瞩,广纳贤才,艰苦创业,建校10年多就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自1988年正式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后,我校师生兢兢业业,历届学子成才后回报母校,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此次参观,我对大工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今天我以大工为荣,明天大工以我为荣!加油,大工学子,加油,大工——我的母校!
参观旅史馆心得体会篇5
我的家乡在新疆,乌鲁木齐的伊犁区,大部分时间是在草原上度过的,那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白皑皑的雪山不分日夜的发着蓝色的光。
入秋的草原是由绿与黄夹杂的,喀入秋的草原是由绿与黄夹杂的,喀什河奔腾不息的河水分隔了草原和森林,草有高有低,有的枯黄,有的墨绿,有的深不可测,有的尽收眼底。
什河奔腾不息的河水分隔了草原和森林,草有高有低,有的枯黄,有的墨绿,有的深不可测,有的尽收眼底。草原是高低不平的,有无数起伏的草坡,还有连绵起伏的高山,山上,百花争奇斗艳,在草丛中,一脚下去,会从中飞出蚂蚱还有蝈蝈,头顶,湛蓝的天空辽阔无垠,蜻蜓在蓝天与大地之间飞舞着,远处的草地上,一群黄牛悠闲地吃草,不时有被惊起的蝴蝶慌乱的拍打着翅膀,飞远了。
远处,山脚下,洁白的蒙古包在绿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醒目,而蒙古包的背面就是迷宫般的森林了。
森林神秘莫测,参天大树的枝叶遮住了耀眼的阳光,偶尔风吹过,才有被枝叶分割的七零八落的阳光散落下来,散落在森林中的草地上,扒开草丛,可能还会看见蘑菇,一丛一丛的,像珊瑚一样。
好运气的话,可以见到在小溪中嬉戏的野鸭子,嘎嘎嘎嘎的叫个不停地向下流游去,如果有兴趣,还可以从河中钓鱼,不过可得手的机会较少,因为鱼也很狡猾的,特别是鳕鱼,它们在雪水中,因雪水冰冷刺骨,水流揣急,所以,要钓到它,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奔腾不息的喀什河,连绵起伏的山岭,成群的牛羊,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与绵羊,还有散落在草地上的,洁白的蒙古包,这里,就是我的家乡!我美丽的故乡!
参观旅史馆心得体会篇6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这三股势力一直干扰着新疆的发展。新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新疆更为突出。3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率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新疆区情,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面对境内外三股势力的猖狂进攻和破坏,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措施,取得了巨大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牢固地树立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之路。随着急剧的社会转型,新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早在20世纪初从西亚、南亚一带传入新疆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回潮及民族分裂主义的大肆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南疆的喀什、阿克苏等地先后发生了由民族分裂势力煽动的群体性骚乱。80年代中后期,乌鲁木齐市又发生了多起在别有用心者鼓动下的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的游行示威事件。这些严重干扰了新疆改革开放的进程,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危害了新疆的
社会稳定。1990年4月发生在阿克陶县巴仁乡的反革命暴乱事件,突出反映了三股势力正在合流。他们采取暗杀、爆炸、纵火、投毒、抢劫等手段向我人民政权进攻,目标针对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爱国宗教人士、解放军及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普通汉族群众。境内外三股势力与国际恐怖势力相勾结,破坏能量大大增强。这严重影响了新疆的稳定,也对我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因而,在全疆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江泽民指出: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新疆广大干部群众对这一论断有着切身的感受,因而也就牢固地树立起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2、认清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
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政治上、思想上都对新疆的社会产生过深远的恶劣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分裂势力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大肆煽动反汉排汉,煽动宗教狂热,鼓吹新疆独立,搞什么东突厥斯坦国。这30年来,每年都有一些民族分裂组织团伙被我公安机关破获。从1990~2001年,新疆三股势力制造的暴力恐怖案件多达200余起,造成各族群众、军警
官兵、基层干部、爱国宗教人士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事实
证明,民族分
在这个问题上,新疆干部群众的认识有一个逐步统一和深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民族分裂势力挑起的一系列群体性动乱事件,当时的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提出了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这一论断。1990年巴仁乡反革命暴乱事件后,自治区党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1996年党中央下发了关于新疆稳定工作的专门文件,旗帜鲜明地指出: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通过广泛、认真、深入地学习,全疆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迅速统一到党中央的论断上来,从而为新疆的反分裂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对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坚持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
自治区党委紧紧依靠公安政法机关、驻疆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全疆各族干部群众,对三股势力的暴力恐怖活动给予坚决打击,重点打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势力的为首分子和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取得了一系列战果。打掉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保卫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稳定了新疆局势。在长期的对敌斗争实践中,总结出了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斗争经验,并作为与三股势力斗争的一条重要原
则。三股势力策划的很多暴力恐怖活动在准备阶段就被我们侦破,每年都打掉一批民族分裂组织团伙。经过多次血与火的考验,我们完全掌握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保证了新疆大局的稳定。1997~1999年,自治区党委连续三年从自治区级机关单位共抽调了15000多名各族党员干部,分赴三股势力活动猖獗的县(市)乡(镇)和重点村进行集中的整顿治理,这一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践证明,新疆稳定的形势是打出来的,对三股势力必须坚持严打,决不能手软,要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的高压严打态势。
4、.高度重
意识形态领域是我们与民族分裂势力斗争的又一重要战场,它涉及文化、教育的很多部门和广泛的人群。由于意识形态领域自身的特点,这场斗争复杂而隐蔽,难度相当大。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了对宣扬民族分裂、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的三本书的批判,开展了对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研究。从1992年起,在大中专院校学生中开设了以正确阐明新疆历史、新疆民族史、新疆宗教演变史为宗旨的《新疆地方史》课程,在全疆中小学开设了民族团结课程。从1997年起开始,对大中专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清理。2002年在教育、文化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对三股势力渗透比较严重的学校,派驻了专门的工作组进行整顿治理。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教育、文化系统领导干部的培训、对各族干部群众的教育。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批驳民族分裂势力散布的种种谬论。这大大提高了各族干部群众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在中央的支持下,大力建设抵御西方反华势力对我西藏、新疆进行广播渗透的西新工程,积极开展广播电视进农牧民家庭的村村通工程和图书报纸送到各族农牧民手中的东风工程,使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广大农牧民中。这些宣传工作,使共产党好、祖国大家庭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解放军好的主旋律响彻新疆大地。
参观旅史馆心得体会篇7
在郑州,有种浪漫,叫法国梧桐;在郑州,有种古韵,叫嵩阳书房;在郑州,有种盛名,叫少林武功。
在六年的小学生涯里,在最后的一次能与老师和同学一起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来到了郑州这座古城,来到了“郑州政协文史馆”,参观了郑州这个绿城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我们乘坐着校车,伴随着一路的欢声笑语来到了目的地。踏入这片土地,抬头向上看,不仅仅是蓝天白云,还有那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也是郑州的“市树。”
郑州政协文史馆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展出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为“协商文化、源远流长”“协商民主、凝聚力量”“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四个展区。
参观郑州政协文史馆,仿佛踏上了“时光穿梭机”。不仅全面了解了郑州的发展历程,还了解了许多照片和实物背后的故事。同学们拿着笔记本,一边认真听着解说员的讲解,一边不停地赞叹着,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几千年的历史,郑州这片土地哺育了不少名人。从古代的五帝之首皇帝,到伟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到现代的女航天员刘洋等等,可谓是人才辈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将近两个小时的参观很快变结束了。同学们走出了政协文史馆的大门,踏上了返校的路程,此时同学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知识,已是收获满满。
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更加了解郑州这个城市了,也更加喜欢这座绿城了!
参观旅史馆心得体会篇8
巍巍安一,屹立中央。罗汉松侧,青木苍茫。校史馆内,百载荣光。撑我安一,不弯脊梁。
虽然是早早便立了春,校史馆内依然携着料峭的寒,丝丝缕缕地在空气中飘着,倒让人无边地生出些苍凉之感。
今天是参观校史馆的日子,清晨的安一,裹着乳白色的雾气,至午方散,然后阳光才层层透下来,是久雨过后难得的小晴。
下午第三节课,光线已经有些微弱了,但依旧不改晴朗的本色。我们轻轻下了楼,来到了校史馆前方,排好了三列纵队。讲解员有些紧张地搓着手,呼出一口白雾。
我们缓缓地步进大厅,讲解员的语调开始时还有些生涩,不久也流畅起来,于是那副久远厚重的历史画卷,沉沉地在眼前铺开。
校史馆所记载的人名,有的是被装订在册,留在青史上的大家,有的是默默无闻,却同样为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做出了不少贡献的学者。讲解员清脆的声音在风中清晰着,然而我的神思却早已经远了,仿佛穿过楠柏间的重重时光之川,回到了许多,许多年前。
那一段烽火狼烟的岁月里,那时还被称作省立一师的安一,拥有无数堪为国家栋梁的学子。我轻轻地拂过玻璃窗,看着身前的千种故事与万般血泪。何曾远过呢,这些我们可爱的学长学姐们,他们撑起了百年安一的精气神。
于是我一步又一步的,向前走着,经过抗战时的艰难岁月,步过刚建国时的浩浩荣光。我耳畔响起一声又一声呐喊,是“醒皖第一声”的呼唤,是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是炼钢炼铁时的辛苦劳累,我看见一本又一本书夹在学生们的腋下,伴他们度过三年光阴,我看见那棵前几年才被砍掉的樱花树,想起曾有安一学子,殷殷写下的樱花祭文,以及在安一代代相传的樱花情结。我看见楠柏校报散落在书桌上,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以另一种方式浮现在我眼前。
同学们指着郁达夫的像,注目沉思。这校史馆里的众生相,又有多少是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来的呢?我们今日在这里看着历史,竟不知若干年后,是否也会有年轻的后生,指着我们一生里微不足道的故事去评判了。
安一曾有一句话说得好“给我一个学子,还你一个英才。”这竟不免令人忆起文博园里的“给我一日,还你千年”了。我想在校史馆里漫步,大抵也该算是,重新度过了一次“千年”罢。
然而千年也终究是一瞬了,第三节课的下课铃终于是按着他该敲响的时间,一分未迟地来了,我看着窗外黄昏未昏的光阴,一时之间不知为何生出许多留恋来。
班主任和蔼亲切地笑着,招呼了我们出门去,临行前还对我们叮嘱着些话,大抵都是希望我们的名字日后也能载入校史之类,于是一众人等都忙着推脱了。然而年少的意气风发,纵横谈笑,那些肆意挥洒的青春,即使是没有青史来记载着,我们也应当是记得的。
离开前,我最后深深望了一眼校史馆,匾额上的光线同我们来时的明暗层次已有了明显的分别,多年前在安一读书的人记得安一的,不知道是些什么。然而我是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日光了,这日光总是同这百年间,每一个岁初早春的午后四点钟,一样好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