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文档网 >方案大全

树的作用教案6篇

编写完善的教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有针对性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树的作用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树的作用教案6篇

树的作用教案篇1

一、设计思路:

绿__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本节中又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如学习设计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实验变量,利用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科学实验结论。利用学生的乐于动手实验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实验,本节课利用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从中获得探究实验设计的经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出绿__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能力方面:会利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方面: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求知识。

三、教学重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

2、设计“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四、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2、探究实验的实验__作过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经过暗处理和光照以后的叶子、酒精灯、大小烧杯、三角架及石棉网、培养皿、__液

七、课件设计思路:

利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为主线贯穿始终。

八、教学过程:

(一)运用生活事例,引出学习课题

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奥秘。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所展示的是我们经常吃到食物,它们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绿__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研究绿__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观察分析课件,提出探究问题

师:大家看(课件)这是我们平时所吃的土豆,你知道它里面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

生:蛋白质、淀粉等。

师:这些营养物质都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吗?

生:是(不是)。

师:是,不是,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

生:实验的方法。

师:对,我们就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其中的一种营养物质----淀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提到光合作用,从字面上来看你认为它应当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生:有光的条件下。

师:我们再作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同时我们利用实验来研究光合作用的其中一种产物。(出示课件)

(三)展示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出示君子兰、天竺葵、槐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应当选取哪一种材料。

提供给学生酒精、__液等物质的__质以及一些小的帮助,学生合作作出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合作作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大约5分钟)

(四)小组交流讨论,完善展示方案

交流方案:找取2、3组谈谈他们自己的方案,同时要求其他组对比看与自己的方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可以为自己利用。交流结束后师总结出一个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向全班同学演示)

(五)合作探究实验,剖析疑难困惑

实施方案:

教师利用课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__作。

由于加热酒精脱__时间大约10分钟,指导学生开始试验__作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1怎样才能避免叶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2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把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4观看加热过程你感觉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5采取什么办法__淀粉的存在?

(六)分析现象结果,归纳实验结论

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师: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仔细的观察中,仔细观察实验结果看有什么发现?

生:……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课件)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七)回顾探究过程,梳理实验得失

刚刚我们的实验很成功,大家再回顾这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开始我们根据土豆发现了问题,并且我们提出了两个假设,接着我们通过讨论交流作出了一个科学的计划,实施计划以后我们看到了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以后我们得出了结论。在这些环节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生答后,师:作出计划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个实验我们正是由于有了一个科学的计划才成功的。对于前面的知识大家学习的效果好不好呢?我来考一考大家。

(八)合作自主并用,提升知识技能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九)畅谈体验感悟,发掘学科新知

1、大家交流交流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后总结(出示课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仅是淀粉还有其它的物质,它们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课下大家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小知识。

树的作用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从学生调查、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入手,通过汇报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对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究竟起什么作用却并不清楚。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概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及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并能够从自己的言行和身边的小事出发,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教学重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2、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1、cai:搜集多种动物生活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

2、课前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如猫、狗、鸡、鱼、蚯蚓、羊、蜜蜂等),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等方法,全面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制作相应的展示作品,模拟制作一期“动物与人类大看台”的节目。

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情景激疑

通过多媒体放映录象:有关春暖花开、鸟语花香、蜂飞蝶舞的内容。学生欣赏、体会动物与植物和谐的关系。提示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美景可能将不复存在,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其较强的探究欲望。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在作了大量有关杀虫剂破坏生态的调查后,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描述的现象(展示),正是这本不同寻常的书,引起了全世界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让我们设想一下没有动物的世界将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地球上没有动物,植物因失去传粉的媒介而不能繁殖,最终也必将从地球上消失。

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观察、思考、分析、讨论

1)观察思考:请同学们观察几幅漂亮的图片(书中101页),也可看大屏幕,探究自然界中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2)分析讨论:

生1:蜜蜂传粉、狗传播种子、蜣螂清除粪便都是动物对植物有利的行为,害虫等动物对植物是有害的。

生2:田鼠以植物为食,蛇吃掉田鼠,田鼠的数量减少,植物就长得好。所以说,田鼠对植物是有害的,蛇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生3:我认为图中的田鼠、蜜蜂和害虫,都必须靠直接吃绿色植物来生活。蛇以田鼠为食,间接依靠绿色植物来生活。

3)深化迁移:首先对同学们的分析和讨论进行肯定和鼓励,进一步提出,有人还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天然场草,牧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为什么呢?请解释天然草场中虫子与鸟的数量会有何变化?

3、概括总结:进行资料分析、展开讨论,结合生活经验表述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动物不管是被杀后数量减少,还是由于食物丰富数量增多,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其他生物反过来又会影响这种生物的数量,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分组探讨:如果一个生物圈中没有动物,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图解,小组合作,一起探讨一下“假如生物圈中没有动物……”

5、总结汇报:动物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动物的消化作用、吸收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使得有机物的转化的分解加速。所以说,动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6、动物搜查线: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蚯蚓、蜜蜂、苍蝇、猫、狗、鱼、鸡、牛等动物的图片。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熟悉、喜爱或感兴趣的一种动物,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全面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制作相应的展示作品。注意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的基本方式和要点。

7、动物与人类大看台:学生在全班展示成果。其它同学聆听过程中,积极思考,针对自己感兴趣和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并根据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展示的内容,全面、辨证地总结动物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创设浓厚的研讨氛围,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例:狗专题

成员1:我是人类忠实的伴侣!最早的狗是“牧羊犬”,后来帮主人看家护院,打猎都是我的职责;不过现在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了,防盗门做得很牢固,我就改行专门逗主人开心了。

成员2:我是有名的侦探,还不是因为我的嗅觉特别敏锐,追踪罪犯可在行了。

成员3:我是哈巴狗,我很可爱,专门讨主人的欢心;不过在传说中我的形象可不怎么好,那些专门逢迎巴结的人常常跟我一个名字。

成员4:被我咬过的人请您抓紧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很多胆小的人看见我很害怕,其实我没那么可怕,只不过要忠实于主人而已。别担心,我分辨敌我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呢!

8、归纳总结:通过协商和讨论,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分成不同的类别。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动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人类对动物的利用也越来越全面。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全面分析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适时展示仿生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模仿青蛙的眼睛制成的电子蛙眼,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等等。

9、分析讨论、升华提高:当人类的需要与动物的生存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美好情感。

10、概括小结:动物通过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其价值,人类应该感谢动物,珍爱动物。刚才同学已经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发生改变,从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到成为某些精神的象征,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动物。当科学发展到一定时期,人类对动物的利用朝着高效和更加尊重的方式发展,其重要方式之一是利用“生物反应器”产生出人们需要的药物或营养物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好生物学知识,造福人类。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力求改变原来生物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达到充分体现教师参与调控,学生大胆质疑,讨论探求新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本节课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了课程目标。特别注重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组内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多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

4、多媒体运用合理。制作不追求华丽的图像,复杂的界面,而是通过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具体事例,增强了直观性、生动性和说服力,每一张图片、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问题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声、景、画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服务于教学的效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实践,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性、可行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多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怀疑,如果没有植物,植物自生自灭,其遗体或残渣由微生物分解,也能完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这样的疑惑存在,是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没有全面理解。本节课在介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先从学生容易接受的传播花粉和传播种子开始。在解决学生疑惑的过程中,联系自然界存在而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的现象,剖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学生太熟悉以至于可能提不起兴趣来了解的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有时甚至是片面的,本节教学是对这些关系进行梳理的过程。从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几种代表动物入手,全面分析、总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方方面面,贴近生活实际,符合认知规律。另外,本节课采用“动物与人类大看台”比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也方便学生理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仿生学”和“生物反应器”就显得顺理成章。组织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和交流表达交流效果,这需要平时注意锻炼。

树的作用教案篇3

关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初一的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本节知识点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公式、概念、实质及实验的原理等。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产物和原料及条件。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互补,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对科学知识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

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

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

(1)实验器材的准备:酒精灯、酒精、三脚架、石棉网、镊子、广口瓶、瓶塞、凡士林、蜡烛、大玻璃罩、长颈漏斗、试管、玻璃管、三角烧瓶等)

(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小时后,选择适当的叶片用黑纸片进行上下遮盖。

(3)首先学生分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发言人,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教师讲述:记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领着三岁的女儿来到了植物园。我给她说要爱护花草,因为花草和我们一样都是珍贵的生命。于是她把手中的面包揉碎撒到了草地上。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让小草吃面包,我给她说:小草不吃面包,喝点水,晒晒太阳就饱了。第二天中午该吃饭了,她要水喝,然后跑到太阳地里说:不吃饭了,晒晒太阳就饱了。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同学们能从老师讲的这个小故事中提出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略。(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教师总结:人进行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外界摄取的,植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植物自己制造的吗?这是一个生物学问题。怎样研究呢?

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二、实验探究

出示课件: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

1、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吗?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注意强调“光下”这个条件。

2、作出假设:首先教师应解释假设的设定,就是对下一步实验过程的简单概述。然后让学生假设。

如果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那么不在光下就不形成淀粉。(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随时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

3、制定计划:

思考:首先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合理的实验思路。针对假设需要做对照实验吗?对照的是什么条件?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答:光是对照的条件,是研究的变量。

依据光所做的对照实验中,以下哪一种方案更能体现实验的严谨性?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1)两盆植物上分别选一片叶子进行对照。

(2)一盆植物上选两片叶子进行对照。

(3)一盆植物上选一片叶子的两部分进行对照。

学生答:选择第三种方案。尽量让学生解释选择的原因。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思路以及单一变量的设计原理,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是要研究的条件不一样。在这个实验中,要研究的条件是“光”。第三种方案中一片叶子的两个部分是变量最少的,所以选择第三个方案。

4、实施计划:

尝试合作

通过合作尝试小实验来验证淀粉遇碘变蓝,同时使学生学会相互配合,为下一步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小实验---淀粉的检验

要求:用碘液滴到面包上,观察面包颜色的变化。

(由组长指挥,实验员进行操作。纪录员纪录。)

现象描述:淀粉遇碘变蓝,可以用这个方法验证淀粉的存在。

(2)小组讨论:

a.绿色的叶影响观察淀粉的变蓝,怎样把绿色处理掉?

b.实验前应避免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怎样处理?

通过组长的领导,小组看书讨论解决。然后选择小组进行发言。

脱色,是为了避免绿色的存在影响观察滴碘后变蓝的淀粉。叶绿素易溶于酒精,而酒精又易燃烧,因此将叶片进行隔水在酒精中加热,确保实验的安全。

暗处理,是为了清除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植物在黑暗中不形成新的淀粉,原先的淀粉又被利用掉。经过暗处理后的植物叶片内基本上不含淀粉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叶片从新开始制造淀粉进行验证。

教师对实验提出要求:

(1)课前实验小组的同学已经对叶片进行了暗处理,同学们在将叶片上的黑纸片摘除时用笔划出遮盖的范围。

实验的注意事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点燃用火柴,熄灭用灯帽。如不小心,酒精灯翻倒着火,不用慌张,用教师准备的湿毛巾盖住即可。

由小组长看着课本的`实验过程指导组内实验。(强调组长的责任,以及组内的配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参与探讨。)

注意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注意观察酒精颜色的变化和叶片颜色的变化。(以叶片变黄白色为适宜。15分钟的时间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分析:由学生进行。

滴碘变蓝的区域(有淀粉)

滴碘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淀粉)

变蓝的区域(接受了光照)

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接受光照)

受光淀粉变蓝

5、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勘误)绿叶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条件,淀粉是产物。

三、归纳总结

动动脑筋:及时强化实验过程和落实结论。通过把错乱的实验过程的正确排序,使学生对实验的步骤进一步理解和吃透。由叶片的染色情况分析叶片的受光情况,逆行理解和运用知识,进一步体会结论。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把实验步骤再回忆一下。

(1)请将"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

a光照b酒精去除叶绿素

c黑暗放置d清水漂洗碘液

e选择叶片用f清水漂洗酒精黑纸片遮盖

g滴加碘液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同的答案可以引发学生的争论。最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b-c-a-d-f-g-e。

通过实验的结论,对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分析叶片(已经脱去叶绿素)接受光照的情况:

叶片a经碘染色后全变蓝。(全部接受了光照,形成了淀粉。)

叶片b经碘染色后全不变蓝。(全部不接受光照,没有形成淀粉。)

叶片c经碘染色后部分变蓝,部分不变蓝。

(变蓝的有淀粉,是因为接受了光照,不变蓝的没有淀粉,是因为没接受光照)

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形成淀粉的必要条件。

教师通过以下的讲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化学反应,每年全球光合作用估计产生大约16亿吨糖类,产生相应的氧气。养活着地球上其它的生命。假如绿色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会出现什么想象?让同学们想象一下。

科学家曾经幻想,假如将来能搞清楚光合作用的机理,然后将光合作用的基因转移到人的头发里,使人的头发中可以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只要在人的头发上洒一点水,再晒晒太阳,头发中便完成了有机物的制造过程,人类便可以结束吃饭的历史。这个伟大的设想靠同学们将来能够完成。

四、迁移深化

通过有趣的事例,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知识上升一个高度。

1、分别在早晨、中午、傍晚,从一棵植物上摘取三片相似的叶子经酒精脱色,再用碘染色后发现蓝色的深浅不一样。为什么?

2、农民甲为了多收获玉米,于是他在同样的地里种植了比正常情况下多两倍的种子,秋后他能收获多两倍的玉米吗?

五、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调动学生的思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有成就感: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疑问?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问题?知识汇总,质疑,评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质疑中的问题提出,由大家一起解决。最后注重生生互评,量化打分。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配以优美的音乐,多媒体展示蓝天、白云和郁郁葱葱的森林图片。

全世界的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消耗氧气平均为10000吨/秒,而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只占21%,按照现有的消耗速度只能维持3000年,可是,许多年过去了,而大气中的氧含量并没有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猜测问题的答案,教师抓住学生的猜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吗?我们应如何证明我们的假设呢?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1、投影小资料: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呈气体状态,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但能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恢复燃烧)。

在教师启发下,请同学们参考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训练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大胆创新和勇于实践。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尽量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巧妙的设计实验。

请学生总结自己的设计思路:

(1)将天竺葵的部分枝叶装入密闭的广口瓶中,照光一段时间后,检验气体成分的变化。

(2)将一株健壮的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时放在一个玻璃瓶中密闭照光;另将一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单独放在一个玻璃瓶中密闭照光,看哪一只先死。

(3)将适量的金鱼藻,放在水中,照光,收集产生的气体,检验是不是氧气……

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请其他同学评价各组的实验设计,并指出设计中的优点、不足,启发学生确立在探究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科学方法。

把各小组两两合并,相互质疑对方的实验设计,相互交流补充,不断完善,不断探讨实验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最终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设计。

2、教师请两三个实验设计较合理的小组分别详细叙述实验设计,及时肯定学生设计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并鼓励其他同学完善或补充说明:

(1)取一株健壮的天竺葵,将天竺葵的部分枝叶装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照光一段时间;取另一同样密封的不放任何枝叶的广口瓶,同时照光,作为对照。一段时间后,利用燃烧状况相同的两支蜡烛同时放入两广口瓶中,观察燃烧时间的长短,预计盛有枝叶的广口瓶中的蜡烛会燃烧较长的时间,说明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氧气。

(2)取两个相同的大玻璃罩,将一株健壮的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时放在一个玻璃罩中,密封,同时,将另一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单独放在另一个玻璃罩中,密封;两组同时照光,经历足够长的时间,观察两只小白鼠的生活情况。结果预测:与植物放在一起的小白鼠生活的时间较长,而另一只则首先死去。说明罩中有植物照光后可进行光合作用,不断产生氧气供小白鼠呼吸利用;而另一只小白鼠再将玻璃罩中的氧气耗尽后,窒息死亡。

(3)取适量的金鱼藻(或黑藻、水绵等),放在水中,倒罩上一个玻璃漏斗,漏斗颈上套一个盛满水的试管,照光;另一组实验装置同刚才所述,唯一不同的是漏斗下不放金鱼藻,同样照光。观察漏斗下是否有气泡产生。收集产生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口,观察实验现象。结果预测:漏斗下不放金鱼藻的,不产生气泡;漏斗下放金鱼藻的,会产生气泡,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3、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按照各组的实验设计动手完成实验探究,证明自己的假设,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师适时、及时指导,鼓励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独立思考问题,或者组内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也可向老师请教,从而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探究实验结束,各组总结自己的实验成果,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

三、归纳总结

各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解答其他各组和老师的质疑,进一步突出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比如:

实验小组(1)“利用广口瓶收集枝叶的光合产物”,虽然照光时间足够长,但最终利用两支蜡烛检验时,燃烧时间并无多大差别。小组内也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其他小组指出:a.可能是由于装有枝叶的广口瓶瓶口密封不好,使产生的氧气跑掉了。b.是不是检验前将枝叶取出时,使大量空气进入了广口瓶?c.是不是实验设计原理上的问题,等等。实验小组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之后,教师肯定了本实验设计原理的正确性、科学性,并利用这个机会,向同学们指出实验设计科学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一个实验是否能成功,应当首先具备科学性,但如果实验没有同时具备可行性,那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结果,得不出相应的结论。提示:为什么这个实验不可行,可能与下节课将要学到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有关,提请同学课下查阅资料解决。

对小组实验(2)“小白鼠的死亡”原因,有些小组提出质疑:“死亡与否”一定是氧气造成的吗?

实际上,只有实验(3)真正确认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是“氧气”!

教师启发:科学实验不能靠主观臆测,关键是要拿出事实证据。再次强调科学事实的重要性。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所探究的知识,总结出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哪些。最后,教师指出淀粉等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并明确这两类物质在光合作用中的地位。

四、迁移深化

通过视频展示原始地球景观。教师说明原始大气中并没有游离的氧存在,氧气是后来才产生的。

思考:氧气的出现是哪类生物的功劳?与什么过程有关?搜集资料找到证据。

五、开拓创新

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的思维比如:如何有效提高居室中的氧含气量?家里的养鱼缸怎样较长期的保持水质的新鲜?许多热带鱼缸中都备有电灯,从生物学方面讲有什么科学道理?

有关本节知识,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第三课时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动画展示“海尔蒙特实验”激起学生的兴致:有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公元前3世纪,亚里斯多德曾经做过一个经验推测,说土壤就是植物体的全部食物来源。1648年,“生物化学之父”范?海尔蒙特做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实验,推翻了这一观点: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桶里盛有事先称过的土壤;以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还专门制作了桶盖。5年过去了,柳树逐渐长大;他发现柳树的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不到100克。柳树增加的重量来自于哪里呢?海尔蒙特认为是植物吸收了水分的缘故。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正确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或出示资料: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多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窒息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1、继续分析导言: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这个重要因素,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所必须的吗?”

针对以上问题,请实验小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合理的假设:“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所必须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2、各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提示:

(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2)溴代麝香草酚蓝(btb)是一种指示剂,当有二氧化碳存在时,它的溶液呈黄色,没有时溶液呈蓝色;

(3)为了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你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讨论设计的实验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步骤。

3、同学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共同分析所设计的实验是否严谨、合理。

方案一:用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变色原理来检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对二氧化碳的利用。

步骤如下:

1)准备3支试管,分别标号,在每支试管内装入大半试管呈蓝色的0.1%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

2)在第2、3号试管内插入玻璃管,用口向试管里呼气,至溶液呈黄色。在第3号试管内放入绿色水生植物金鱼藻或黑藻等,将绿色水生植物全部浸没在溶液中。

3)把3支试管放在阳光下,使管内绿色水生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观察3支试管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它的结果。

结果预测:1号试管溶液仍呈蓝色;2号试管溶液依旧呈黄色;3号试管溶液的黄色消失,恢复到蓝色。

方案二:利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造成同一植株不同叶片所处的气体环境差异(有无二氧化碳),照光后,检测所测叶片是否进行光合作用。

实验步骤:

1)取一株健壮的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

2)用一个大三角烧瓶a装入部分枝叶,再在烧瓶内装入一个敞开口的,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瓶,密封大三角烧瓶瓶口;用另一个同样的大三角烧瓶b装入与a瓶中相同的枝叶,再在烧瓶内装入一个敞开口的,盛有清水的小瓶,密封大三角烧瓶瓶口;

3)将两烧瓶置光下一段时间;

4)检测两瓶中叶片是否形成淀粉。

结果预测:a瓶中的叶片不形成淀粉;b瓶中叶片形成淀粉。

方案三:采取与课本相同的实验设计。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用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欲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同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展现自我、充分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探究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展示出来,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辩论,最后确定最佳方案。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敏锐的发现、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及时激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4、学生分组实验,相互交流、合作,进一步体味科学探究的严谨性,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争论,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三、归纳总结

动画配音: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灿烂阳光下,一株大树尽情伸展着茂盛的枝叶,不断有物质进进出出……,请同学们给动画模拟配音,用语言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并填表格:

原料

场??

能量

产物

光合作用

通过同学们相互之间的补充,教师渐次点拨、引导、规范学生的描述,最终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

投影光合作用的概念,突出显示原料、场所、能量和产物,师生共同分析三节课来的探究结果,进一步深化对光合作用过程与原理的认识。

学生讨论:尝试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光合作用。用动画变成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并请学生代表进行讲解公式的含义。

深入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对比原料产物变化及能量转化,阐释光合作用的两方面实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四、迁移深化

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联系实际,归纳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应用:

1、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是0.03%。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到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会显著增强,产量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这种给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你能说一说“气肥法”的原理吗?

2、据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0亿,而地球的资源十分有限,吃饭问题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你认为解决此难题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五、开拓创新

资料:“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主任李良壁教授介绍,目前大田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很低。主要作物稻、麦高产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仅为1%~1.5%。因为,照射在叶片上的太阳光能约有47%是在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之外(紫外和红外光部分),不能被植物吸收,而其余53%的太阳光能中,约有16%的太阳光能不能被植物充分吸收,约9%的太阳光能被吸收后在体内不能有效传递,它们通过光抑制、光破坏等耗散了激发能,还有19%的太阳能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此外,太阳光能被用在植物代谢消耗的约占4%。这样一来就是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植物也只有5%左右。”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如何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呢?

教学设计说明

光合作用是经典而富有科学理论与实践功能的综合教学内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现象,同时又是较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不论是什么版本的教材,这些都是学习生物知识以来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中较难处理的内容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巩固前面所学过的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的相关知识,把实验中内涵的单一变量的探究思路提炼出来,增大学生的思考的力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情趣以及科学思维的模式,因此把教材安排的三个实验:对光合作用的产物、条件和原料的验证或演示,改为系列探究性学习过程,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尝试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在教师必要提示和引导下的学生探究、设计实验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探究、设计及对科学家的那种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发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设计尽量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落实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多层面、立体化的空间,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应注意训练学生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中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注意知识层次的衔接和相应知识的落实。加强知识的提高以及应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并不是通过教师得口头讲述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分析、探究及合作与交流,获取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充分发展的机会和拓宽思维的空间。特别是以学习小组为活动单元,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得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特点。

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但是对于一般的学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宗旨。

第一课时设计了五个版块。由于受版块的限制,在衔接上不太流畅。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但是教学的目的性体现的较明确,就是学生知道了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以及条件之一。本课时重视了学生看书自学的训练,但是由于教师的指导不细致,或许以前缺乏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有的学生不会从书中获取有用的知识点。

小组长的选择很重要。有的小组长能力强,小组活动效果就好。反之指挥不当,讨论和实验活动都不理想。因此,应结合授课内容分别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培养部分学生成为生物学课的带头人

第二课时,同学们对氧气的性质了解不多,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阐述各自的设计方案,显示了极大的探究热情,智慧的火花随处可见。但是,在实验原理的领悟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方面暴露出许多的漏洞,表现出初一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与思维的局限性并存,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养,对实验结果预测的科学性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善设计。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验设计水平,教学中能注重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之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培养了他们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亲自体验到了学习过程和成功的喜悦。

第三课时应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设计实验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和训练以及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当把这些知识过渡到农业实践中时,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换有待于加强。

树的作用教案篇4

一、设计理念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老师的引导,我们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倡导“密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相联系,注重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课很据新课标理念,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倡导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本节共分五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时内容包含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光合作用的概述、叶绿体中的色素三方面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呼吸”以及理解“酶”与“atp”的概念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的学习,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细胞器结构功能及细胞内能量与物质转换的理解。由于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一,所以本节内容在激活原有知识的前提下,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强,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和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光合作用是学生学习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结构和细胞中的能量及呼吸作用后的新知识,有一定生物学知识基础。但是本内容涉及到一些化学物理知识、且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比较抽象,但是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差,学生掌握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

2、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

3、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2、认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之间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光合作用

2、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2、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问题导学法

直观演示法

讲授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

精加工策略

集体讨论法

七、教学流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摄取食物,食物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再学生回答之后,说明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能量,并且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绝大部分最终都是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学生活动】

理解我们食物中的能量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联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

?教师点拨】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 4400亿吨有机物;

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

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学生活动】

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发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巨大作用。

?教师总结】

含有这么多能量的有机物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就学到过,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思考光合作用如何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

我们已经学过了细胞呼吸,并且知道无论是需氧还是厌氧的细胞呼吸都是以糖为底物。生物界的糖绝大部分最终来源于光合作用。提问:根据已学,说说那些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思考光合作用的生物有哪些

?教师点拨】

精讲:自养生物与异样生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举例、判断

请学生阅读课本中光合作用的概述这部分内容,概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回答这个概念包含的反应物、产物、场所及能量转变。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重点知识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思考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光合作用概念及反应式、光合作用包含两个阶段。

?教学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提炼知识的能力。通过精加工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15分钟)

?教师引导】

展示:氧同位素标记实验

提问:实验说明的问题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光合作用中氧的来源。

展示:叶绿体结构,并让学生回答各部分名称。

?学生活动】

理解光合作用氧的来源,回顾叶绿体知识。

?教师点拨】

精讲:叶绿体知识

?教学意图】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

叶绿体结构来看,你猜猜看哪部分结构在光合作用中最重要?

?学生活动】

学生开始胡乱猜测,既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又对各结构进行简单的思考比较。

?教师点拨】

1、教师讲解基粒类囊体上的光合色素,色素的分类、功能。

2、不同的色素吸收光谱不同,课本89页列举的是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吸收光谱图

?学生活动】

精加工策略运用,观察吸收光谱图在老师引导下理解色素对光能的吸收。

?教学意图】

由叶绿体结构引申到叶绿素功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树的作用教案篇5

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4)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理解: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

(1)谈谈人们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结论。

(2)分析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途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 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们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的作用。

(3)通过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明确积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1、辨析实例,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提示与建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提示与建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讨论: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通过问题的了解,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出示幻灯片资料——图片(湖泊湿地)银川湖泊湿地的历史和规划资料,请学生围绕图片资料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进而理解人类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2)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出示幻灯片资料——“可笑的预言”,学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思考明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出示幻灯片资料——银川50年代的“湖城梦”、红旗渠桃园渡桥,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加以引导和总结,使学生明确和理解意识能够能动改造世界(不同性质的意识反作用的结果不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 人们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2) 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课堂探究: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

探究提示:不是所有的实践都能取得成功,所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正确的意识指导的实践,也不会取得成功,因此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精神的作用,用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看待精神在学习和生活、工作中的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引导学生举例分析理解)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联系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通过学习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能够正确认识意识的作用,发挥意识调节和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是否总结和拓展,如果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决定意识方面内容则进行总结和拓展,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否则就直接跳跃到下面的学习。)

出示幻灯片资料——“高原湖城”引发的争论(支持和反对意见),或者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正确的工作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涵。其内涵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之后,让学生谈理解,并且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初步理解即可,不作深入理解。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学生对“高原湖城”引发的争论(支持和反对意见)进行分析,理解如何才能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鼓励学生联系本地实际,身边的事例进行讨论分析。

(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地位。出示幻灯片资料——智者的愚昧、语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地位。

出示幻灯片资料——“因湖而兴”、银川国家级湿地公园资料,佐证银川市“高原湖城”规划的合理性。

本课小结:

本课讲解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学习哲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但是如果要做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正确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正确改造世界的基本工作方法。

?意识的作用》教学点评

武 琪

本节课是新教材《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与旧教材相比,这一知识点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首先要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其次要解决改造世界的问题,最后要明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工作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根据这一新的教学要求,设计了包括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明确、恰当地教学目标,符合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注重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学习哲学分析问题的方法,体现了教师努力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新的课程理念。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实效的关系。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努力实现对教学目标的整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生成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要根据课程目标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树的作用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习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树的诗歌作文优秀8篇

树的故事演讲稿精选7篇

幸运树的演讲稿7篇

树的故事演讲稿最新8篇

树的故事演讲稿参考7篇

哈哈镜教案科学教案6篇

四年级观潮教案两课时教案6篇

中班画月饼教案美术教案6篇

小小的船教案教案6篇

小小的船教案教案通用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024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