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的情感和思想的整理和总结,写读后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心和创作意图,顺风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鲁迅》读后感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鲁迅》读后感篇1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鲁迅由对反对推行白话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由自己小时候看的绘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候看到日本的小学生用的图书,感慨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小孩子读书是如何的枯燥呀。这让我想起来了霍先生之前在公众号发表的几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写的一些游记是非常欢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连续发好几篇对于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还有对中国的一些意见,还记得当时自己还在微信上留言了,对先生所说的进行反驳。后来就对于先生发的文章开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禁肃然起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多写于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国的学者还是在发出:中国和日本还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爱国之心自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两个跨越近100年的学者都扎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
后来文章中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一位儒者送给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图》。鲁迅在听完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后,对于想做一个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突然感到一阵的共鸣啊。近几日回家然后和爸妈聊了一下对于自己以后的规划,想法和他们认为的完全背道而驰,心中十分的苦闷。他们想自己毕业就要回到县城,按照自己所学的,在那里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对轻松的事情,然后看看能不能考教师资格证或者走走关系考个公务员。对于爸妈的考虑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为爸妈自小在家,对于自己,父母的爱从来不觉得奢侈,所以也不会太大的珍惜。毕业以后一直想着多赚钱然后追随前辈的脚步。和父母吐露心声后,他们大为不悦,一直说我太自私,劝我要看清现实。
文章最后,他(鲁迅)觉得自己小时候看不懂的问题,长大了知道又开始计较和后怕,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着实可笑。关于孝这个问题,自己一直也是摇摆不定的,小时候到高中都非常听爸妈的话,但是到了现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们对着干,好像叛逆期延迟了一样。很多时候都害怕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讲不好的事情,对于爸妈的身体也是非常的担心。到现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这个字啊。
《鲁迅》读后感篇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真是一部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好文章。
鲁迅先生生前十分受人们的爱戴,死后;仍被人们所尊敬。
课文中所讲的几件事就充分表现了社会老人、青少年爱戴他的原因。其中最能教育我的是:鲁迅先生教育青少年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把重要精华“消化”掉。平时,我读一篇文章或课文时都是一晃而过,云里雾里不知写的什么。往往只记住了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紧张动人的.情节,而那些真正应该记住的知识却被我忽略了。文中那些主人公的个性,复杂的内容我全搞不清楚。在小伙伴面前我就乱吹一气,逗得伙伴们笑破了肚皮。这时,我不由得的脸红——我一定要把鲁迅先生的教导铭记在心。
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鲁迅先生在一个严寒的傍晚躬腰给车夫包扎伤脚。这时我不禁感叹:当时的社会真黑暗!——车夫冒着严寒没穿鞋还在满大街地跑,结果被玻璃碎片扎伤了脚,却没有一人救助他只有鲁迅先生关心他。我为车夫的悲惨遭遇而感到感伤;为鲁迅先生的高尚行为而感叹。
文章最后介绍鲁迅先生的女佣阿三,阿三因丈夫失业而愁得眼睛起了蒙。鲁迅先生生前十分关心阿三,叫她别干重活儿,让她多休息。这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所以,我相信你只要为别人着想,那他人一定会在你需要帮助时帮助你。
鲁迅先生却时是我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鲁迅》读后感篇3
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我感觉到阿q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可以说是卑微到尘埃里去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这个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就是那个麻木不仁的时代。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遗忘和抛弃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却更秃显出自己内心的卑贱。
被别人打时,他却因胆小怕事和无还手之力而只有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 可见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可悲,但更可悲的是他却又总要去欺负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如王胡、小d等。
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他不想“断子绝孙”。他和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他觉得他“喜欢”吴妈,而又虔诚的跪下向吴妈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让人觉得似乎只有调戏和耍流氓的成分,而导致这场“恋爱的悲剧”完完全全剥夺了阿q“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养活自己”的所有权利,同时也剥夺了“人性”而终于把阿q逼迫到了偷窃的道路上去……
从吴妈和阿q谈闲天:“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当时妇女的地位是多么低下和不受重视而妇女们却浑然不知。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用又长又臭的裹脚布把脚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住,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的过程中,妇女的脚骨折断,疼痛难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女人做人的天性和自由完完全全的剥夺了……
悲剧人物吴妈真的一点也不喜欢阿q吗?从她偷偷赶到城里在人群中看阿q被拉着游大街的一些复杂表情中也许可以看到一些内疚吧。但阿q实在是一个卑微得很的人,在封建的礼教影响下的吴妈为了保住自己比生命还重要的所谓的名节,从而无意中成为了“将阿q送上绝路”的帮凶。
阿q想觉醒却不知道什么是觉醒,想要革命也不知道什么是革命。阿q的死是令人觉得可悲而扼腕痛心的,更可悲的是当了“替死鬼”的阿q到死只能认为“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
一个“钱比命重”,一个“草菅人命”的世界是多么冷酷无情,“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当时的中国社会的衰落,甚至被外国侵略者随意蹂躏,是的人们的思想的严重扭曲、麻木甚至冰冷到了极点是有很大关系的。
《鲁迅》读后感篇4
今日重读了《伤逝》。
两次读后竟是不一样的感觉。大学的时候学习现当代小说读了鲁迅先生的几篇小说,这篇印象是比较深刻的了。或许是因为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感情小说,或许是因为和感情有关。感情总是一个完美的字眼,让人浮想联翩;感情又总是一个感伤的字眼,让人悲情不已。
为了感情,子君与亲人决绝;为了感情,涓生与朋友不再往来。用涓生的话讲,这一切都是为了“所谓的感情”,是因为不理解。等真的理解了,这理解了的东西却都变成了隔膜,并且是永久的。
涓生追求子君的时候,以往很仔细地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绝以后的情形。可是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
最终如愿在一齐“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我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可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并且橐橐地逐渐临近,——可是,往往又逐渐渺茫,最终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然而“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可是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此刻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可生活是太现实,太残酷的事实,不断地改变着很多物,事,人。因为油鸡,因为阿随,因为邻居太太的眼神,这些很细微的小事情竟也是这样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慢慢的涓生感觉到家的虚空,感觉到比寒冬还寒冷的脸色。最终天天呆在图书馆也不愿意呆在家里。
受了冷落的子君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无奈,她肯定也有无数个像涓生等待她的那种心境,可是这一切都在她日渐暗淡的眼神里,都在她刚红润起来又变得无彩的脸色上,都在她日趋失去的话语里,更在涓生提出分手时的无语里。
涓生提出分手是觉得无爱了,而子君依然深爱。当初为了爱和家人的决绝“我是我自我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分手的时刻,也仅仅是在涓生无数个晚归的时候,让邻居太太转告一声:告诉他,我走了。除了身上剩余的能够涓生生活一阵子的铜板,没有只言片语。看起来同样决绝。确是如此伤情,从她不久后的离世即可知。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爱他的时候不顾一切,被离弃的时候,决然离开。爱,绝对是一个人的事情,没有爱的纠缠只会失去更多。能够没有爱,能够没有爱人,但不能够没有自我。
太低微的死根本触及不到悲喜,宁愿高傲的死去,不愿祈求爱人的一次回眸。
子君,这勇敢的女子,带着这来不及回味的短暂的幸福,含爱而去。
《鲁迅》读后感篇5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追忆散文。与大多数鲁迅揭露残酷世界的文章不同,这篇散文写的是与家里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场景。文章中看似是普通的事情,却表达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恩和尊重以及想念。文章还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淳朴、迷信、唠叨的性格。
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长妈妈,文中写作技巧是鲁迅常用的先抑后扬。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鲁迅用笔来描写自己的情感。长妈妈对孩子细心教育,虽然不了解孩子的真正的想法,有时让孩子觉得麻烦和讨厌,但是她给鲁迅先生买了他人生的第一本书《山海经》,这让鲁迅先生印象深刻和倍加感激。长妈妈自己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书,但看到孩子日夜想着一本书,于是把书买了下来。在当时的年代,这并不容易。
在我们的现代,买一本书并不难,让我们的家人给我们买本书并不难。难的是,家人很少理解我们,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不断地鼓励我们,我认为这是现代孩子所需要的。正如鲁迅先生需要这本书作为他改变人生的一个契机,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契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