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过程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将感受转化为文字,为了提升阅读的深度,写读后感时可以提问并进行思考,以下是顺风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黛玉葬花,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黛玉葬花,读后感篇1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众人皆认为黛玉太多愁善感了,有些痴病,可我并不这么想。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怕在大观园这样充斥着金钱权利的大染缸里,她也仍旧不自大轻浮。她何需在《葬花吟》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本就有一双翅膀,只不过末梢飘了几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间罢了。她就如东坡居士笔下的那只孤鸿,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里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虽寄于冰雪之中,却在冰天雪地里独领风骚。她是红色的可却不似朱妃、胭脂般红得耀眼,艳得生辉。她的红是血色的红,不容一丝尘杂,永远在寒风中绽放最美的笑靥。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总是香飘玉散;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柔柔弱弱;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触指可破;她似花般娇艳,却用那红在一片洁白里绽放,永不凋零。
黛玉如一簇兰,有着旷谷幽达。她哪怕没有水仙般冰肌玉骨,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可她从杂草中而生,却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黛玉如橘梗花,在无园丁照料下生长,却仍旧开出了金黄的花朵。她同简。爱一般,为了爱,可以不顾生死,不惧困难,哪怕再不可实现,也要放手一搏,努力去追寻。
柔弱又何妨,只要心坚强,就会有一双翅膀,飞向梦想的彼岸。哪怕你折翼,也仍会有灯光。
黛玉似花,花却不如黛玉。
黛玉葬花,读后感篇2
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秋风乍起,落花纷飞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一片花谢花落的景象,满园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音乐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
随即,她将装满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进刚刚挖好的的坑内。当土渐渐盖住小布袋时,她已是泣不成声,此时的我,泪水也成了断了线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对主人公身世的同情,还是对落花命运的感叹,或者是对现实的感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开易见落难寻,也许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情绪一直被电视情节牵引着,不能自已,同时发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一直都不喜欢黛玉那敏感猜疑忧伤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她葬花的这一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她是将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认为自己就如同那飘落的花瓣,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才生出怜意,产生了葬花的念头。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和对自己的怜爱、对现实的无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开始对她增添了些许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细腻、思想的丰富和处世的敏感,同时也替她惋惜,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拥有了这样的性格……
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们在乎的应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不必感怀过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是充实的。
黛玉葬花,读后感篇3
哎!说来也真惭愧,都初三了,四大名著只读了其中的一部《水浒传》,一部充满战争、血腥的小说,但还是蛮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说《红楼梦》是四部名著中最难理解的,我觉得一本书只要用心去读,花时间去读,怎么会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试试。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们常用一些“体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这类词来形容她,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这个人像一根枯草,被风吹一下就会倒。但当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觉得自己错了。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个脆弱无力的美女,只读了《红楼梦》的冰山一角,我却感受到她是一个诗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词》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我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词,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真实的内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自己的命运联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觉她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莲。尤其是从她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感觉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其中一员,是与陶渊明志同道合的一类人。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十分向往、追求的人。特别是那句“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总感觉她又像刘禹锡一样有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这种高雅情操。据说她住的地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我觉得这与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此时,我感觉她与诗是一体的,是诗展示了她的迷人光辉,是诗抒发了她的悲伤,是诗发泄了她的愤懑,是诗使她表现出了超凡脱俗。
林黛玉悲惨的身世让我感动,娇美的姿容让我羡慕,多病的身体让我怜惜,横溢的才华令我折服,我陶醉于从她身上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可惜天妒红颜。
黛玉葬花,读后感篇4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锄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夹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天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过了多少诗词歌赋,最让我揪心回味的还要数《红楼梦》中的《葬花词》。
我对《红楼梦》的接触始于《红楼梦诗词注解》这本书。记得那本书原先是放在我姑丈的书架上的,那时我年纪虽小,可早已有了偷书的嗜好。我趁他们不注意,就偷偷地私通了我表弟,把它猫到了我的家里。及至姑丈发现,我又摆出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嘴脸,软磨硬泡,居然就这样占为己有了。这本70年代出版的《红楼梦》诗词注解书,陪我度过了许多的时光,书架上的许多书,我常好久都懒得去翻看一回,独独这本书,一直都随身带在身边。记得恋爱时,我妻子只要随手翻一页,说出题目,我就可以立马把里面的诗词背出来,让她佩服不已,或许,当初她对我的芳心暗许与这书也不无关系,可惜,97年在南平做生意时,竟然碰到了比我更不要脸的客户——当代孔乙己,居然暗暗的把书带走了,使我黯然伤神了许久。《红楼梦》的诗词,我还能记得许多,而现在,我是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好书了。那让人泪下的《葬花词》,还有那些委婉细腻的注解,将随时光的流逝,慢慢地在我记忆里消失。于是,我伤心。
前些年,在工地上开车,每天都固定在一个小饭店吃饭。其实,小店的饭菜是不见得好的,好就好在他们的柜台上放着一本正版《红楼梦》,书的封面脏兮兮的,油光滑亮。那时我还没有看过《红楼梦》的正文,想着那里面的美妙诗词,于是心里活络起来,书的标价为十六元,我想把它买下来,结果出了五十元,老板依旧不肯相让。无奈,我就想故伎重演一回,就每天来到那店里吃饭,细看一回,顺便寻找时机。小店的老板贼精,只要我吃过饭,他就不忘从我的手里把书与饭菜钱一并收好,从不同意我把书带回来看,而我也只能干着急而已,直到看完了一百二十回。其实,每天在劳作之余,看一回《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我甚至在开车的时候也不忘猜测:假如林黛玉不死,那两位娇生惯养的情痴是不是能经受生活的磨砺?是不是还能保持那一份真情?从工地回来,我就专程跑到县城,跑了好几家的书店,终于买回了一套盗版的四大名著,好在里面的红楼诗词还是很齐全的,《葬花词》也是一字不漏。而今,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摆在我面前的还是这本《红楼梦》。
据《红楼梦》书中所说,《葬花词》是“黛玉因晴雯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秋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哭了几声,便顺口念了几句”的一时感慨。然而就是这样的随口所吟,竟然让曹雪芹的朋友,一直为《红楼梦》作批注的脂砚斋举笔再四,无法加批了。《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黛玉葬花,读后感篇5
这几天看了《红楼梦》,黛玉葬花颇有些感受,看到她的身世也不免联想我现在的处境,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葬花词,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眼睛都会泪湿。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雨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酒,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到伤心处不禁会悄悄落泪,多愁善感也越发的骄纵了。时常联想到不久将来老去之后的事情,我还没有到老的年龄却提前伤感起来。通常有两种事情让人们感觉到自己老了:第一就是越来越爱钱了,第二就是常常联想到老去的事情。感觉到最近一两年来,我的心态没以前那么乐观了,也有可能眼自己的处境有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几句话让我时时伤感,我感到孤苦伶仃,无援无助,真不知道他年老去之后是谁来收葬我呢?
人都有感情脆弱的时候,每当我受欺负的时候就会倍感人生之凄凉,当我郁闷的时候也会感到孤独无助,当我受到欺骗和伤害的时候,就会对全人类的男人感到失望。
女人无论再怎么坚强,她的内心还是渴望拥有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是由女人的“劣根性”决定的。我看到那些成功的女强人,她们的事业很辉煌却也没有成家,依然也很快乐,她们快乐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我不明白,看来我是做不了女强人,因为我摆脱不了内心对男人的那种依赖,我也不能允许自己这样的活着。
黛玉葬花,读后感篇6
红绡香断了她的梦,谁为她卷起那闺帘?
看罢一段心酸,泪不觉为她而滴下,这样的女子像是已看穿了般的凄婉,为谁情钟,为谁暗洒相思泪,离开了父母,失去了亲人之痛,在深宅高院中的无奈,或许在此刻就已经注定她的凄凉结局,“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知有谁知呢?
没有了那份清高的孤傲,她躲开众人,“手把花锄出绣帘”而去,你道是她尖酸刻薄,却不知她有多少泪珠儿在漆黑的夜晚落寞的流下,她的悲哀同这些落花一般,质本洁来却要深陷污淖渠沟,这样的女子如何能忍受,她宁愿拾一抔净土掩风流。
即使没有人来明白她,她也依旧那样傲然于世,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抒发,可惜命运却让她无从逃离,即便满腹才华,即便是世外仙姝,即便是有众人的疼爱,她到底魂归太虚,时代的“风刀霜剑”让她避无可避,连同她的爱情也无可避免的幻灭在肮脏的尘世。
假如要去演绎她的一生,再精湛演技也难以来真正诠释,因为她就是她,难以让人去模仿的真女子性情。
但是若让我来说另一个女子,与她又是何其的相似,才情洋溢,智比天高,傲视于一切,但同样将自己的一生葬送,葬送于不能永恒的爱情,葬送于一样不堪的尘世,她是张爱玲,她又像是另一时代的林黛玉,一样是满腔的哀愁,无从化解,只剩下满是哀伤的文字来证明她们的存在,黛玉葬的是花也是情,也许在看到黛玉葬花是她也有些同感,也许就在那时改变了她的路。
一样花开为底迟,为底迟呢?或许我们无从解释这些相似,却能明白这其中的悲哀,花落,葬了伊人泪。
永远都会有人在看完葬花后发出同情的感慨,却没有多少人会想去为她拂去眼角的泪,别说她是个不存在于世的女子,但她却真真的让你为她哭泣,让你为她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而折服,《红楼梦》里有太多的悲哀,黛玉的葬花让这份悲哀升华,渲染着那个家族即将到来的萧条。为黛玉葬花而哭泣,为她幻灭的爱情而哭,也为她的愤然之气而哭。
一段葬花吟,亦是一曲离人之殇,愁断了千古女子的悲伤泪。
黛玉葬花,读后感篇7
沙上的痕迹早已被大海掩埋,可当我们回首,那海螺静静的躺在沙滩上,放着忧伤的旋律,诉说着被掩盖的一切……
每件事物都有魂,诗魂是诗人赋予的,而在曹雪芹笔下,他赋予花最洁的花魂——林黛玉。
在那个昏暗的朝代,到处弥漫着腐朽的气息,但在一角,却绽放出一朵洁白的花。
她体态娇弱,风流标致,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身体面庞虽怯弱,却有一种自然的风流态度。
她像缕轻烟,需小心翼翼去呵护,否则一丝微风,她就会消香玉陨。似琉璃的她则是仕宦家的掌上明珠。
她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是林如海和贾敏的女儿,但因母亲过世,又无亲生兄弟姐妹,外祖母便接来荣国府抚养,结识了宝玉宝钗等许多人,虽然府上人都对她不错,但一种寄人篱下的凄感却笼罩着她,常暗暗流泪,身体更加病弱。
黛玉葬花是曹雪芹最好的一笔。一次,花儿落了,宝玉要把他们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便把落花放进锦囊中,埋在土里,这是黛玉第一次葬花。第二次葬花,是因为和宝玉发生误解,借葬花来表达本身的苦闷,芳华易逝的伤豪情绪,于是便有了《葬花词》,来暗示自己。
她的葬花,是近乎完美的行为艺术。洁白的花,经历艳丽的一生,最终落下,落下后,远远离开那充满昏暗的世界,静静回归大地,去一个没有喧嚣,没有阴谋的地下,她就是这种艺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落花曾经一时惊艳,但待春秋已过,便纷纷落下,却没有谁会去怜惜,唯有她……华丽的登场,最终却落寂的离去。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是花的一生,也正是她的一生。她有着令人悲痛的命运,她也渴望一个美丽的结局。可这个脆弱的女子却总是被现实蹂躏,碾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这柔弱的女子,却整天生活在勾心斗角,阴谋诡计中。“”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也曾想过放弃生命,跟随落花归去,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最终”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黛玉身上有一种浓浓的贵族气质,她清高孤傲却超凡脱俗宛若仙子,她身世凄苦却才情过人诗冠群芳,她敏感多疑正是她高贵而又自尊的表现,她时时刻刻维护着自身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礼法低下高贵的头,她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造就了她清冷孤傲的贵族气质。如果宝钗属于朴素高洁黛玉就属于高雅浪漫。
她是枝头桃花最艳的一朵,虽可以左右摆动,摆脱不了枝茎缚束着,除非,华为春泥。她是天上最洁的云一朵,虽可以自由飘荡,却逃不出天的笼罩,除非,化雨落下……她的生,如诗,如画,如凄,如惨,长歌当哭,动人心魄;她的死,如诗,如歌,如梦,如幻,异常美丽,异常动人……
她是花,不,她是花魂,是花的升华!她追求纯洁,不让自己有一点污染,不愿被污受辱,不甘低头屈服,永远孤傲的仰着头向着太阳!她虽随落花离去了,但她孤傲不阿的精神却一直回荡在这世间……
她是一曲钢琴曲,一生都是落寂,声音优美似水,细听却透着另一种韵味,当完成最后一个音符,琴声依旧回荡在上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红读后感优秀7篇
★ 写读后感教案7篇
★ 读渔夫读后感7篇
★ 玛丽读后感7篇